蜈支洲岛:践行“两山论”的生态旅游样本
蜈支洲岛:践行“两山论”的生态旅游样本
近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联盟成立大会上,《海南“两山论”旅游实践案例》正式发布。作为中国首个海岛型5A级景区,三亚蜈支洲岛凭借其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融合方面的卓越成果,荣耀入选该案例集,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杰出典范。
珊瑚礁修复:海底“植树造林”的生态奇迹
蜈支洲岛海域曾因海水升温、渔业捕捞等因素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恢复这片海域的生态环境,蜈支洲岛旅游区自2016年起联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生物实验站,启动了大规模的珊瑚礁修复项目。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修复3.5万多株珊瑚,修复面积近5万平方米,海域珊瑚覆盖率从15%提升至37.08%。
这一海底“植树造林”工程不仅为鱼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也显著改善了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据统计,蜈支洲岛海域生活着超过300种珊瑚礁鱼类,涵盖15目60余科,是我国大陆近海拥有珊瑚礁鱼类物种最多的岛屿之一。
海洋牧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蜈支洲岛同样走在前列。景区投入人工鱼礁及船礁约8万空立方米,包括水泥型人工鱼礁2571个和船型礁21艘,形成了完整的珊瑚礁、鱼虾贝等海洋生物圈。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据监测数据显示,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和珊瑚修复工作后,鱼类数量和品种都实现了成倍增长,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5至10倍的增长。
“无废景区”:从源头守护碧海蓝天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蜈支洲岛还积极推进“无废旅游景区”建设。景区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捞、全岛禁烟、全面禁塑等。同时,通过修建两个码头并实行冬夏季轮换使用制度,确保航道及码头区域的海底生态得到充分休憩和恢复。
“两山论”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蜈支洲岛的成功经验,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今的蜈支洲岛,不仅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生态旅游:让游客成为环保行动者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参与环保行动,蜈支洲岛推出了“珊瑚宝宝移植项目”。游客在潜水时可以亲手种植珊瑚,亲身参与到海洋生态修复中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游客的环保意识,也让每一次旅游都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环保行动。
此外,景区还积极探索“旅游+公益”模式,通过开展海洋生态科普宣传、组织环保主题讲座等活动,向公众传递海洋环保理念。当前,蜈支洲岛旅游区正在申请成立有关海洋修复及发展的基金会,未来将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等主题,组织开展更多会议和讲座活动,并申请和实施国际组织及政府部门的公益性项目。
蜈支洲岛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创新的实践,我们完全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仅为蜈支洲岛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海南乃至全国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