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布月球AI大模型:太空探索新纪元!
中科院发布月球AI大模型:太空探索新纪元!
近日,在2024数博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了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能力,更为未来的月球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技术创新:多模态融合的智能系统
该月球专业大模型以阿里云通义系列模型为基础,融合了视觉、多模态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通过RAG(检索增强)技术的加持,该模型能够在阿里云百炼专属版上进行高效微调和训练。这种技术架构使其能够处理和理解多种类型的数据,包括图像、光谱、高程和重力等多模态信息。
应用突破:80%准确率的撞击坑识别
月球撞击坑的识别和分析是月球地质研究的关键环节。据统计,月球上直径一公里以上的撞击坑数量已超过100万个,而更小的撞击坑数量更是难以计数。传统的人工识别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难以完成如此庞大的数据处理任务。
该月球专业大模型在撞击坑识别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科研人员只需输入月球撞击坑图像及相关问题,模型即可调用通义视觉和多模态模型,从17种多模态数据中判定图像类型,并通过知识库检索和语言模型分析,提供撞击坑的形态、大小、年代等信息。目前,该模型在撞击坑识别上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未来展望:开启太空探索新纪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活动的快速推进,探测数据呈井喷式增长。科学大数据已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而基于阿里云通义模型构建的月球专业大模型将大大加速海量数据的处理,帮助科研工作者挖掘新的科学发现。
下一步,该月球专业大模型将嵌入“数字月球云平台”,推动平台的智慧化升级。该平台由中国科学院地化所牵头建设,是集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云平台,将与FAST等大科学装置一同成为科研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创新成果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完善,AI将在月球及深空探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