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春节习俗大揭秘:从行花街到舞狮
广府春节习俗大揭秘:从行花街到舞狮
“行花街”与“舞狮”,是广府春节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习俗,它们不仅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历史底蕴,更展现了广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行花街:一场延续百年的文化盛宴
“行花街”,又称“逛花市”,是广府地区独特的春节习俗。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明代,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药市、东莞香市、廉州珠市并称为广东“四市”。据《广州城坊志》记载,早在百年前的“藩署前”(今财厅前)、“双门底”(今北京路)就有“行花街”的民俗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习俗愈发兴盛。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地点固定在西湖路及教育路,时间则锁定于农历腊月廿八至除夕深夜。每年搭建主牌楼和中心花坛,展示年宵花,都是迎春花市的必备环节。
对于广府人而言,“行花街”是过年不可或缺的活动,民间盛行“没行花街就等于没过年”的说法。每到“行花街”之时,街巷张灯结彩,市民们携家带口,摩肩接踵地徜徉在花海人流之中。大家在这里购买各式年花、贺年品,相聚联谊,祈求福运。
“行花街”的“行”字意义深刻。人们通过行走来完成“转大运”诉求,其指向性明确。其一,人们因爱花而买花;其二,这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从腊月廿八到大年初一凌晨,全家老少都会参与其中,即便不买花,也一定要去转一转,万事惟此为大;其三,除了买花,人们还会购买风车,帮助“转运”,也就是“行花街,转大运”的实指,以此寄托一整年的美好期盼。
花市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但每个人都面带笑容。因为大家都在奔赴同一件充满热情的美好之事,所以即使偶尔有磕碰,人们也会互道“快乐快乐”,轻松化解,在“行花街”这样的场合,大家感受到的都是如此和谐的氛围。
“行花街”与广府文化密切相关,融合了“讲意头”的传统,形成独特的花卉语言,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诸多意义。例如,每年春节,广府人会给桃树挂上许多小装饰,打扮成家庭的许愿树,粤语里“红桃”与 “鸿图”发音一致,寓意大展鸿图,事业有成;青年人则还希望能“行桃花运”,收获爱情,所以会一边“行花街”,一边手执桃花;各种年桔也是花市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因为粤语中“桔”和“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开门大吉;水仙,我们过去讲玉洁冰清,但现在讲富贵吉祥,为什么?因为花开时的形象有如“金盏银托”,当然就与富贵相关了;蝴蝶兰过去是国外品种,价格昂贵,现在习以为常,新的花语为“幸福像蝴蝶一样翩翩飞来”是不是很需要来一盆呢?其他如猪笼草寓意猪笼入水(财源滚滚),五福果象征“五代同堂”,还有时尚年轻人喜欢的玫瑰花、波斯菊、多肉植物,都是花市上热卖的品种。
说到花市的变化,饶原生总结道:“情怀不变,变的是内容,时代在进步,年轻人永远是传承的主流,花市也要适合现下大家新的消费观,走精品化和细致化路线——现代小家庭空间有限,花品变得越来越精致,叶子少一点,花头大一点,尺寸更小巧,而视觉更集中,与时俱进,主动适合新的消费观。”
2021年,春节(行花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2024年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春节成功申请世界非遗做出贡献。
舞狮:扬民族之威的重要仪式
舞狮,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者隆庆祝典,都能看到翻飞的狮舞表演助兴。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带来好运。舞狮分为南北两派,广东的南狮又被称为醒狮。南狮色彩相较北狮更为艳丽,五颜六色还带有很多装饰物,风格是抽象派,流行于华南地区、南洋及海外,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遂溪等县市。
广东舞狮原本被称为“瑞狮”,但在粤语中“瑞”与“睡”发音相同。在清末民初,“中国先睡后醒论”广泛传播,于是在“瑞狮醒觉”的影响下,舞狮团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唤醒国家、国民,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从此广东狮团都采用“醒狮团”之称。
狮子的表演动作包括“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这些动作展现了狮子的各种神态,如喜、怒、哀、乐等。醒狮的表演套路包括“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被认为是醒狮的核心,它包含了起、承、转、合等多个阶段,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故事性。随着锣鼓的节奏, 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 “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登上了醒狮发展的舞台上,为传承非遗技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佛山顺德伦教三洲龙狮团,95后的“狮头”黄宝仪和00后的“狮尾”关梓晴,“狮龄”均已超过十年,练习舞狮对她们而言,已经变成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平常事。
广州合兴堂醒狮队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原先以男队员为主。2018年,教练余卫钊在社区支持下,打破传统,带领几名女孩耍起了狮子。2019年,女子醒狮队正式组建。目前,已有20名成员,平均年龄13岁,其中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只有6岁。这支女子醒狮队,已经摘得了多项耀眼的桂冠:第十六届广东省运会传统南狮女子少年组冠军、第二届中华民族“南狮鼓王”争霸赛女子标准组冠军、第二届中华民族“狮王文化杯”雄狮争霸赛女子组南狮群狮第一名、第九届白云区青少年醒狮赛金奖……
如今,醒狮依旧是广府地区重大节庆必不可少的习俗。在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现场,醒狮为参赛队伍加油鼓劲增添斗志;在中秋节的赏月晚会上,醒狮则成为人们共享团圆的助兴表演;开学了要醒狮,开业要醒狮……醒狮,寄托了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好祈愿。
其他广府春节习俗
除了行花街和舞狮,广府春节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
开油镬:取“起镬”之意头,一般会炸蛋散、油角,寓意来年能出众,又寓意“炸喜炸喜”,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喜事多多。广州、佛山等地在年廿四这天还会炸上煎堆备用,寓意“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蒸糕:很多广东人过年都有蒸糕、吃糕的习俗,以求来年财旺行运、步步高升。除了蒸年糕,还有蒸萝卜糕、马蹄糕和九层糕等,不仅好吃又讲“意头”,象征着“步步高”。
洗邋遢、贴挥春:临近过年,广府地区有“年廿八洗邋遢”的传统,即在农历腊月廿八前后进行大扫除,把住处打扫干净,迎接新一年到来。“挥春”在粤语是春贴的意思,年前在住宅张贴新年挥春,寓意着去旧迎新,迎来新的一年。
团年饭:团年饭也叫年夜饭,这是广府人过年的重头戏,是一家人一年当中最为讲究和隆重的一餐饭。广州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广府人喜欢白切鸡,也称“白斩鸡”。烧肉寓意“红皮赤壮”。当然也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此外,更有芋头扣肉、发菜焖猪利、生菜以及老火靓汤等传统佳肴。
摆年桔:在粤语里,“桔”“橘”与“吉”谐音,因而家家户户在新春期间摆上一盆年桔,寄寓新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有民俗专家认为,摆设年桔为春节助庆的做法,是广府首创。
拜年讲“恭喜发财”:这是广府人拜年最多的用语,其中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据民间说法,清代时,每逢过年,广州十三行的一些中国人都会到行商商馆里去拜年,一进门便不停说“恭喜发财”。此后“恭喜发财”广为流传,成为一句常用的新年祝福语。
这些习俗背后,凝聚着广府人的智慧与情感,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行花街的热闹,还是舞狮的威武,亦或是其他习俗的讲究,都体现了广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了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