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最新“体检报告”出炉:2.1万余公里,保护工作全面升级
长城最新“体检报告”出炉:2.1万余公里,保护工作全面升级
“万里长城又长胖了?这次多出1.2万公里!”这样的说法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新的官方数据和专家解读。
最新数据:21196.18千米
2024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最新的长城测量数据: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15个省份、404个县市区,遗存数量被精确到4.3万余处。这一数据来源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采用了先进的卫星导航和红外线测距技术,测量精度远超以往。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文艳表示:“我们第一次摸清了长城‘家底’,通过文物部门的传统考古学和现代测绘技术集合,彻底搞清了各时代长城的总长度。”
测量技术大升级
这次测量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技术。考古人员和测绘人员联合组队,对长城本体全部遗存进行分割。具体方法是:
- 按照材质变化、豁口位置和时代不同进行分段
- 每段长度控制在两公里以内
- 使用GPS定位和地形图标注
- 采用卫星导航和红外线测距提高精度
这种精细化的测量方式,使得长城的每一处遗存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4.3万余处遗存每处都有18位独立编号,包含了地域码、修建年代、材质类型等信息。
保护工作全面升级
随着“家底”摸清,长城的保护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舒小峰介绍:“40年前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开启了全社会保护长城的新局面。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文物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长城保护体系。”
具体进展包括:
- 所有长城点段都已纳入法律保护范围
- 北京市每年投入10亿元文物保护经费
- 各长城沿线区都设立了长城保护员队伍
- 建立了长城资源信息数据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
专家对话:长城保护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城保护的现状和未来规划,我们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舒小峰。
问: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长城分布于我国15个省区市,建造持续时间超过2000年,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体量最大的文物,而且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物。与古罗马的哈德良长城、安多尼长城和日耳曼长城相比,我国的长城长度要长得多,仅秦汉长城就有3000多公里,明代长城更是达到了8000多公里。
问:目前长城保护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
答: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长城点段保护力度仍需加强;长城的日常维护和修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合理利用长城资源,也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问:未来长城保护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答:未来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完善长城资源数据库,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二是加大科技应用力度,利用无人机、遥感等技术进行监测;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四是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结语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从最初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到如今的科技化、系统化保护,40年来,我国的长城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条蜿蜒万里的巨龙将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