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与江南造船厂: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
外滩与江南造船厂: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
2017年10月,一场名为“百年交响”的油画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揭幕,80多位油画家的103幅作品,以外滩建筑和历史文化为关注点,试图通过创新形式重新发现外滩历史建筑背后的人文魅力。无独有偶,2024年10月,“上海老城厢——曹建国大画幅摄影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正式开幕,摄影家曹建国用镜头记录下了老城厢最后的市井生活。这两场艺术展,一新一老,一油画一摄影,共同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外滩:从“万国建筑博览群”到金融中心
外滩,作为上海的地标性景点,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从1843年上海开埠至今,外滩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沧桑巨变。这里汇聚了52幢风格各异的古典复兴大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故事。
在油画展中,画家黄阿忠的三联画《霞光》《晨曦》《远方》,以不同的时间和光线变化,展现了外滩建筑的多样面貌。而画家张安朴则通过对比两年不同季节的光线,展示了外滩建筑在时间流逝中的永恒魅力。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外滩的建筑之美,更凝结了艺术家们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外滩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从哥特式的汇丰银行大楼,到巴洛克式的海关大楼,再到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国银行大楼,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正如画家朱刚所说:“今天的外滩跟过去完全不一样——过去外滩是最高的建筑,要仰视它,现在既可以平视,也可以俯视。现在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外滩、画外滩,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变化。”
江南造船厂:从洋务运动到“大国重器”
与外滩的繁华相比,位于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厂则见证了中国工业从衰弱到崛起的历史变迁。其前身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在这里,中国第一炉钢、第一台车床、第一艘蒸汽机军舰、第一艘铁甲舰、第一门新式大炮、第一支步枪相继诞生,甲午战争前的技术先进性甚至远超日本。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政府,江南造船厂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争洗礼。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江南造船厂才真正迎来了新生。在人民的手中,它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新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代航天测量船“远望1号”和“远望2号”、第一艘大型远洋调查船“向洋红10号”等。
进入21世纪,江南造船厂在军舰建造领域更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据统计,中国最先进的战舰中,江南造船厂建造了25艘052D驱逐舰中的18艘、8艘055大驱中的4艘、3艘075两栖攻击舰全部由江南造船厂建造。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大型电磁弹射型航母,标志着中国海军建设跃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艺术与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外滩还是江南造船厂,这些历史地标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发展,更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油画、摄影等艺术形式,这些地标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在“百年交响”油画展中,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外滩建筑的多样魅力。而在“上海老城厢”摄影展中,摄影师曹建国则用镜头记录下了老城厢最后的市井生活,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温度。
这些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它们告诉我们,外滩和江南造船厂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载体。在新时代,这些地标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符号。
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当我们走进不同的外滩建筑内,就如同审视某个特定的时代,阅读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页页史书。而江南造船厂的每一次创新和突破,都在续写着中国工业发展的新篇章。这两处地标,一文一武,一静一动,共同塑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