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修课:如何用朗读征服学生?
教师必修课:如何用朗读征服学生?
从北京展演看教师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2025年1月,西安工商学院人文学院的师生团队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话杯剧本朗读大会”。在这次活动中,该校教师王婷和范菲菲指导的学生在剧本展演中表现出色,他们的作品《不朽》与《<浪潮>冯铿独白》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学生们扎实的朗读功底,更凸显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在当今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朗读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教师则是这灵魂的塑造者。”
教师朗读能力的现状与挑战
尽管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教师在朗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一项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教师承认自己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而近40%的教师表示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朗读训练。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教师的日常工作繁重,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忽视了朗读技巧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提升的动力。
然而,朗读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坦言:“当我用平淡的语气朗读课文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降低,课堂氛围也变得沉闷。相反,当我投入感情、富有变化地朗读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提升教师朗读能力的具体方法
面对现状,提升教师朗读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呢?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正如语文教学专家李学谦所言,朗读要做到“三要素”:读得正确(发音清晰、不读错字)、读得流利(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绘声绘色、抑扬顿挫)。
其次,教师应掌握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方法。例如,通过范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评读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比赛读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表演读加深理解,通过自由读鼓励个性化表达。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自我训练。每天抽出时间进行朗读练习,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材料,重点练习发音、语调、节奏等基本功。同时,可以借助录音设备,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客观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教师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优秀教师已经通过提升朗读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以西安工商学院为例,该校人文学院的教师们通过参与剧本朗读大会,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朗读水平,更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大师班讲座中,中国国家话剧院表演艺术家寇振海先生分享了他对朗读艺术的独到见解。他强调,朗读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技巧的传授,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将个人情感融入朗读之中。
在剧本展演环节,西安工商学院的学生们用精湛的朗读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生动再现了革命烈士冯铿的独白和英雄们的壮丽事迹。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训练。
结语:以朗读之美点亮教育之光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承载着传递知识、培养语感、激发兴趣的多重使命。教师的朗读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将提升朗读能力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实践,为学生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教师的朗读能力,是点亮学生心灵的一盏明灯。只有当教师自己掌握了朗读的艺术,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的殿堂,感受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朗读之美点亮教育之光,为学生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