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万村支书被查背后:基层治理的挑战与创新
7.7万村支书被查背后:基层治理的挑战与创新
“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通报的今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中的一个惊人数据。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2023年全年立案的6.1万人,更反映出农村基层治理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蝇贪蚁腐”:群众身边的腐败
这些被立案的村支书、村主任,他们的腐败行为直接损害着群众的利益。从各地通报的案例来看,他们的违法违纪手段多样,主要包括:
优亲厚友: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原玉成庄村村委会主任冯魁,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将其亲属申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骗取扶贫资金20万余元。
骗取征地补偿款:山西省浑源县下韩村乡花疃村原党支部书记范振茂,通过签订虚假征地协议等方式,骗取征地补偿款53万余元。
截留挪用惠农资金:海南省陵水县群英乡群英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德荣,在协助乡政府采购水葫芦打捞船过程中,伙同他人虚增购船款,骗取国家财政资金。
违规领取低保金:安徽省全椒县六镇镇柴岗村原党总支书记田守芹,通过隐瞒家庭经济能力,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亲属违规领取低保金。
这些“蝇贪蚁腐”行为虽然涉案金额可能不大,但直接发生在群众身边,严重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
制度漏洞:腐败滋生的土壤
为何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村支书、村主任违法违纪现象?专家分析认为,这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
监督体系不完善:村一级监督制约制度还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村级集体资金使用管理失控。
权力过于集中:一些地方的村支书、村主任身兼数职,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制衡。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村干部法治观念不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基层“天高皇帝远”,不易被发现。
利益诱惑增大:随着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惠农补贴的增多,一些村干部动起了“歪脑筋”,试图从中牟利。
创新治理:从“善治”到“智治”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各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村支书、村主任违法违纪问题。
江苏省南京市的实践值得关注。该市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将全市划分为4.1万个微网格,发动4.6万名党员群众担任微网格员。同时,南京市还首创“政法网格员”制度,将1.6万名政法机关党员干部编入基层网格,实现“一格一员”全覆盖。
在科技赋能方面,南京市建设了“一网统管”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运行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作战。江宁区的“随手拍”平台和群众诉求集中快处一体化平台,更是实现了问题处置的全链路跟踪,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和制度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减少村支书、村主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结语:基层治理任重道远
7.7万这个数字,既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契机。它警示我们,农村基层治理仍任重道远;它也提醒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能够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基层干部队伍,让每一个村支书都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让每一个村庄都能成为和谐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