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海探险新发现:美人鱼真的存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海探险新发现:美人鱼真的存在?

引用
猫眼电影
8
来源
1.
https://m.maoyan.com/information/15934004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8/22/content_26076200.htm
3.
http://www.xinhuanet.com/20240725/29e5cedca1334f2ab1eb6285bbfce259/c.html
4.
https://www.cas.cn/syky/202407/t20240712_5025117.shtml
5.
http://www.news.cn/mrdx/2024-03/19/c_1310768133.htm
6.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0253
7.
http://www.news.cn/zt/2024xtpygjhc/index.html
8.
https://www.cast.org.cn/zk/zkdt/art/2024/art_2074836665.html

最近,深海探险队在一次潜水任务中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现象。他们拍摄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其外形酷似传说中的美人鱼!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这种生物是否就是人们口中的美人鱼,但它无疑为这个古老传说增添了新的可能性。海洋深处究竟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惊人的发现吧!

01

中国深海探测实现重大突破

8月18日,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第300次下潜。此次下潜带回了金黄的海星、长着黑色珊瑚的海绵等珍贵样本。

据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当天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进行,主要任务是观察及拍摄海山山坡到山顶的海底生物分布,采集生物、水体、地质样品和环境参数数据,并全面测试潜水器的各项功能。

8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从事海洋生态保护研究的安德烈斯说,此次下潜是他最宝贵的人生经历,船上各个团队的成员都给予他大力支持。“中国的潜航员不仅精通潜水器驾驶,还是海洋生物专家,他们带领我辨认了很多海底生物,采集到长度近半米的海参等代表性样品,我们高效完成了科学目标。”

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按照“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总体安排,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事务局组织,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实施。预计海上作业时间45天,共搭载60名队员,其中包括来自哥伦比亚、葡萄牙、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8名外籍科研人员。中外科学家计划在西太平洋海域借助“蛟龙号”进行18次下潜作业,围绕海山这一深海典型生态系统和环境开展调查。

本航次境外首席科学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邱建文表示,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是中外科学家携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宝贵机会。大家来自不同国家,擅长海洋生物、地质、生态等不同领域,但都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了彼此的研究。

据介绍,“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组织全球6大洲、39个国家、64个机构的专家共同发起。该计划是联合国“海洋十年”批准的第4批“行动方案”中唯一的大科学计划,也是我国迄今获批的唯一聚焦深海的大科学计划。

02

新西兰附近海域发现百种新物种

科研人员在新西兰附近海域开展科学考察后发现一批海洋新物种,初步估算数量可能达百种。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2日报道,来自多个国家的海洋科研人员今年2月对新西兰南岛东侧的邦蒂海槽进行了为期3周的考察,试图找到更多海洋新物种。邦蒂海槽长约800公里,先前很少被探索过。

科考队员们乘坐属于新西兰国家水资源和大气研究所的“坦加罗阿”号科考船,利用多种工具从深达4800米的海中采集了1800个样本,发现先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鱼类、枪乌贼、软体动物和珊瑚。他们初步分析后认为,其中的新物种数量或达100种。科研人员将对这些样本进行深度分析,以确认其中一些生物是否为新物种。

参与此次考察的丹尼尔·穆尔博士说,这次考察是国际海洋生物探索组织“海洋普查”活动的一部分,该组织希望在10年内找到10万种未知海洋物种。

按照“海洋普查”的说法,人类对海洋所知甚少,据推测海洋中存在220万个物种,但只有24万个被科研人员记录过。

03

太平洋海底发现神秘“暗氧”

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平坦漆黑的海底,散落着形似土豆的黑乎乎的东西。这些不起眼的矿藏被称为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它们影响着深海生态系统,也有着许多未被科学家发掘的秘密。这些矿藏是深海采矿公司的重点目标,因为其中含有可用于制造电池的锰和钴等金属。

据最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学》杂志报道,这些结核竟能在无光条件下产生氧气。“这是一个全新的、出乎意料的发现。”美国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名誉教授丽莎·莱文说。

人们通常认为,地球上的氧气主要由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而来。而新研究发现,在CCZ以下4000米的深处,氧气并非源自生物体,而是由这些黑“土豆”产生的。研究人员表示,这挑战了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可能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

这一发现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教授安德鲁·斯威特曼及其同事,正致力于测量CCZ海底生物消耗了多少氧气。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沉入海底的深海着陆器,将一个比鞋盒还小的容器推入沉积物中,以封闭一小块海底区域及其上方一定体积的水。

斯威特曼原本预计,随着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氧气水平随时间缓慢下降。然而,他们发现,氧气含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斯威特曼以为传感器坏了,于是将仪器返厂进行重新校准。这种情况在5年内发生了四五次,斯威特曼甚至告诉他的学生:“把传感器扔了吧,它们根本不起作用!”

直到2021年,斯威特曼使用另一种备用方法来检测氧气,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后,才接受了海底正在产生氧气的事实。他意识到,在过去八九年里,他一直忽视了一件“深刻而巨大”的事情。

近十年来,斯威特曼在绵延6400多公里的CCZ多个地点反复观察到了这一现象。研究团队带回了一些沉积物、海水和锰结核样本,在实验室中进一步研究,试图了解氧气的确切产生方式。

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排除了微生物等生物过程,并将焦点锁定在锰结核本身,认为这是该现象的起因。他们推测,可能是结核中的氧化锰释放出氧气。但斯威特曼表示,这种释放并非氧气产生的原因所在。

后来,2022年的一天,斯威特曼观看了一部关于深海采矿的纪录片。片中有人提到,这些结核是“岩石中的电池”。这引发斯威特曼的思考:锰结核中的金属能以某种方式充当天然“地质电池”吗?如果是这样,它们就可能通过一种称为“海水电解”的过程将海水分解成氢和氧。

为了解锰结核是否真的带电,研究人员进行了测试,发现结核表面电压为0.95伏。这低于海水电解所需的1.5伏电压,但当锰结核聚集在一起时,电压可能显著增加,从而将水分解,产生氧气。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似乎发现了一种天然的“地质电池”,这可能是对海洋“暗氧”现象的一种解释。

美国毕格罗海洋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贝丝·奥科特表示,这项研究无疑“挑战了深海氧气循环的传统范式”。不过,研究团队的确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数据,证明该观察结果是真实信号。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海洋学荣誉教授克雷格·史密斯说,“地质电池”假说为“暗氧”的存在提供了合理解释,但不排除其他原因。

史密斯还表示,由于研究的局限性,科学家尚无法真正评估此类(“暗氧”)区域的重要性,但它确实表明锰结核在深海海底可能具有未被充分认识的生态系统功能。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CCZ蕴藏着211亿吨锰结核,其中所含的关键金属总量超过了全球陆地储量的总和。

斯威特曼表示,在推进深海采矿之前,必须充分考虑这一新发现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他强调,对深海采矿进行科学监督至关重要。

关于“暗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在深海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斯威特曼补充说,了解海底如何产生氧气,也可能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线索。有一种长期流行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液喷口,而海水电解能在深海形成氧气的发现,可能会激发人们以新的方式思考地球上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我认为还需要做更多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关于这一过程及其重要性的研究。”斯威特曼满怀期待地说,“我希望这只是一个惊人发现的开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