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端午:一个节日的千年传承与世界影响
端午时节话端午:一个节日的千年传承与世界影响
“时维五月兮,节届端阳……竞渡龙舟兮,吊古忠良……”五月五,端午节,在屈原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传承400余年的三闾骚坛诗社近百位诗友举行端午诗会,共同吟诵诗社名作。
2024年5月1日在湖北省秭归县拍摄的屈原祠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影响最广泛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秭归民俗文化专家郑承志介绍,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伟大爱国诗人,其作品《离骚》至今广为传诵。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在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罗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江边凭吊,并逐渐形成了龙舟竞渡、包粽子等习俗。
除了纪念屈原的说法,民间还有凭吊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说法,以及“辟邪说”“祭龙说”。这些说法反映了中华文化中不同的价值取向:屈原代表爱国情怀,伍子胥、介子推和曹娥代表忠孝,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2024年6月9日,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滨湖社区群众一起包粽子。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据文献记载,端午节的最初形成时间是战国时期,历经2500多年,如今逐渐发展为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做香囊等习俗。在不同地区,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
- 在秭归,有“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的说法,分别在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举行不同活动
- 在黄石市,民众每年自发举办神舟会,祈求神舟带走疾病、瘟疫和灾难
- 在苏州市,每年都要在江河划龙舟,并有拜祭伍子胥的传统
2009年,“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由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组成。这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湖北省秭归县举行龙舟训练迎端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世易时移,历久弥新。如今传承千年的中国端午节,逐渐成了世界的节日。”郑承志说,划龙舟、包粽子等端午习俗漂洋过海,在东南亚甚至欧美受到热捧,以热爱祖国、家庭,崇尚健康浪漫为主要内容的端午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同时,也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