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监管局提醒:网贷信息安全防护攻略
深圳金融监管局提醒:网贷信息安全防护攻略
近日,深圳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指出网络贷款领域存在诸多“套路”,如息费不透明、实际借款成本过高、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其中,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
主要诈骗类型及案例
- 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且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诈骗分子通常以招募兼职刷单或网络色情诱导刷单为由,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
典型案例: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被拉入一微信群,在群管理员诱导下开始刷单。在连续完成多单任务并领取佣金后,管理员称其做的任务是组合单,必须完成4单才能提现。曹某按照要求陆续加大投入后,管理员又以“操作失误”“账号被冻结”等为借口,诱骗其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
-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虚假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获取信任后诱导其在特定虚假网站或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骗其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现。
典型案例: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某相亲网站上认识李某后,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李某自称是外汇投资机构工作人员,有内部投资数据,诱导张某多次投资共计100余万元。随后,平台客服称张某利用内部信息违规操作涉嫌套利,账户已被冻结,需缴纳40余万“罚金”。张某缴纳“罚金”后账户仍然无法登录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
典型案例: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一家售卖测绘仪器的公司,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需求,遂通过对方预留的联系方式与客服人员取得联系,客服称私下交易可以节省四分之一的费用。王某信以为真,与之签订所谓的“购买合同”。王某预付定金1.3万余元后,对方却迟迟不肯发货并称还需缴纳手续费、仓储费等费用,遂意识到被骗。
-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或因商品违规被下架需重新激活店铺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从而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2023年10月,四川宜宾女子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物流客服”的陌生来电,称因张某快递丢失需要进行理赔。张某随即查看某购物APP,发现一件商品未更新物流情况,便信以为真,添加了客服微信。随后“客服”发给张某一个链接,要求下载某聊天APP和银行APP,进行“理赔”操作。张某根据要求操作后,“客服”称其操作错误账户被冻结,需在银行APP里输入“代码”解冻,而这实际上是诈骗分子诱骗张某进行转账操作。张某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后发现异常,遂发现被骗。
-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2024年5月,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家中收到一条低息贷款的短信,王某点击其中的链接,根据操作指引下载了一款APP。王某在该贷款APP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后,便想将贷款提现至银行卡。此时该贷款APP显示银行卡有误,平台客服称贷款金额被冻结需要交解冻费。随后,王某向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6万余元,但始终无法将贷款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号或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典型案例:2023年9月,四川眉山男子郑某在家中接到自称是“京东金融客服”的电话,称其在京东白条上有一笔未结清的贷款,需要立即处理,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郑某按照对方指示,下载了一款视频会议软件,并在对方的指导下,先后在多个网贷平台申请贷款,将资金转入对方指定的“安全账户”。最终,郑某被骗走20余万元。
相关法律法规保护
为了有效治理网贷乱象,相关部门逐步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旨在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借款人合法权益,促进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
- 《个人信息保护法》
该法于2021年正式实施,核心在于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对个人信息处理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网贷领域,这一法律规定意味着机构不得随意获取、使用或泄露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同时该法还规定了个人信息主体享有知情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等权利,确信借款人可以有效控制自身的信息。对违反规定的机构,不仅会被处以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该法对消费者权益实施了全面的保护,其中包含对债务催收表现的规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机构在催收中理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采纳暴力、威胁等不正当手段。同时该法还规定了机构在催收中理应尊重借款人的尊严,不得侵犯其人格权和隐私权。假如借款人因催收表现遭受损失,有权向机构提出赔偿请求。通过上述规定,法律为借款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同时也对机构的行为实行了有效的约束。
- 《民法典》
《民法典》的实施对网贷行业产生了深远作用。该法明确规定了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合同的法律效力。在网贷方面,《民法典》须要网贷平台和机构在借贷期间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滥用权利。《民法典》还规定了机构在催收中应该遵循的程序,包含但不限于通知借款人、提供还款方案等。通过上述规定,《民法典》为网贷行为设定了明确的法律框架,有助于促实施业的规范化发展。
- 关于网贷机构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网贷行为,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特别是针对机构的管理规定。按照最新的规定,所有从事网贷业务的机构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备案和许可。只有符合资质的机构才能开展业务,从而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相关法规还对机构的从业人员实行了严格的须要,涵盖从业资格认证、职业培训等。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也有助于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实用防护策略
面对复杂的网贷环境,消费者应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护策略:
- 审慎选择平台
- 确认贷款机构的合法性和资质,优先选择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
- 查看平台是否在相关部门备案,是否有金融许可证。
- 了解平台的用户评价和口碑,避免选择有不良记录的平台。
- 保护个人信息
- 不要轻易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
- 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开启二次验证功能。
- 谨慎授权第三方应用访问权限,避免提供过多无关信息。
- 理性评估需求
- 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规划借款额度,远离高利诱惑。
- 不要轻易相信“无抵押”“低利息”等宣传,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 避免“以贷养贷”,陷入债务恶性循环。
- 提高法律意识
- 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权益边界。
- 遇到疑似诈骗或侵权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 保留所有交易记录和沟通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 增强金融素养
- 学习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常见的金融诈骗手法。
- 关注官方发布的风险提示和案例分析。
- 参加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网络贷款虽然方便快捷,但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通过了解常见诈骗手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实用防护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网贷陷阱。记住,理性借贷,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