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悟空加速新药研发:从理论到实践
本源悟空加速新药研发:从理论到实践
2024年1月6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正式上线运行,这标志着中国量子计算进入算力可用时代。作为国产量子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本源悟空”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新药研发领域。
国内首个量子分子对接应用诞生
2024年8月,蚌埠医科大学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国内首个量子分子对接应用。这一合作依托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旨在加速小分子药物研发流程并提高药物设计效率。
小分子药物因其能够轻易穿透细胞膜,与靶点蛋白产生相互作用而发挥治疗效果,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然而,传统分子对接方法依赖于高性能计算机集群进行大量计算,耗时久且精度低。而量子计算技术因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解决传统小分子药物设计中存在的算力瓶颈问题,可以显著提高分子对接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开辟一条更高效、更精准的药物筛选新路径。
量子计算助力药物研发
在药物设计领域,本源量子研发团队已成功开发一系列基于“本源悟空”的药物设计真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有效预测药物分子的性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具体来说,量子计算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子模拟与预测:量子计算机能够精确模拟分子的量子行为,优化药物设计并预测其活性。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它可提供电子态分布、能级和反应路径等信息,帮助深入理解药物-靶标相互作用。
化合物筛选:利用量子算法处理大量数据,快速识别潜在有效化合物,降低研发成本并加速新药发现进程。
药物结构优化:量子优化算法可在广阔的空间中高效探索最优药物分子结构,提升研发效率并减少实验时间及成本。
个性化医疗:通过模拟个体分子反应,量子计算可预测药物对特定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比
在全球范围内,量子计算与药物研发的结合已成为重要趋势。例如,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与谷歌在2021年达成合作,共同专注于研究与实现药物研发领域量子计算的前沿应用案例。生物制药巨头诺和诺德也宣布投资2亿美元开发量子计算机,专门用于新药研发。
而在中国,以“本源悟空”为代表的国产量子计算机正在加速这一进程。据统计,目前“本源悟空”已为来自全球139个国家逾1800万用户完成超32万个量子计算任务。在生物医药领域,除了与蚌埠医科大学的合作外,本源量子还开发了分子对接预测应用、药物毒性预测应用、药物相互作用预测应用等多款基于真实量子计算芯片的应用。
未来展望
尽管量子计算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已引起广泛关注。根据德国维藤/黑尔德克大学的研究,在2009年以来发表的至少包括一个量子计算关键词的约3250篇论文中,有42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涉及量子计算与药物发现和开发。
随着量子硬件的进步和算法的成熟,预计量子计算将在药物研发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将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正如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窦猛汉所说:“这是国内首个量子分子对接应用探索,将利用量子算法来高效满足分子对接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并指导进一步的结构改造。这将为后续小分子药物的设计打下坚实基础,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进而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