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族必看:9个动作防脚踝受伤
跑步族必看:9个动作防脚踝受伤
跑步是一项广受欢迎的运动,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运动损伤风险,其中脚踝受伤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据统计,约有70%的跑者在运动生涯中经历过脚踝扭伤。因此,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热身运动、装备选择、跑步姿势、拉伸运动、稳定性训练和运动量安排等多个方面,为您提供全面的脚踝保护指南。
热身运动:激活关节,预防损伤
在开始跑步前,充分的热身运动可以有效提高肌肉温度,增加关节灵活性,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以下是三个推荐的脚踝热身动作:
- 脚踝旋转: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平衡。缓慢地以脚踝为轴心进行内外旋转,每个方向进行10-15次。这个动作有助于增加脚踝关节的灵活性。
- 脚踝提踵:双手扶墙或栏杆,单脚提踵至最高点,感受小腿肌肉的紧张感,然后缓慢下放,重复15-20次后换脚。这个动作可以加强小腿肌肉和脚踝的力量。
- 脚尖画圈:脚抬起并弯曲,用脚尖在空中画圈,每个方向画10个圆圈后换腿进行。这个动作可以进一步活动踝关节,增加脚踝的灵活性。
跑步装备:选择合适的“战靴”
选择一双合适的跑鞋是保护脚踝的关键。建议选择专业运动鞋,这种鞋子鞋底抓地力强、缓冲性能好,能有效降低崴脚风险。在选择跑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鞋内长=裸脚长+(1~1.5)厘米
- 穿进去后,脚尖尽量向前,鞋后跟能伸进去一根手指,这个距离差不多就是1.5厘米
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带有交叉绑带设计的护踝,它能环绕加压稳定脚踝,有效避免脚踝内外翻。同时,护踝的仿生设计能让其与脚踝紧密贴合,完美包裹脚踝,缓冲跑步时脚踝的部分受力,减少脚踝负担。
跑步姿势:减少冲击,保护关节
正确的跑步姿势可以减少对膝盖和脚踝的冲击。在跑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脚后跟先着地的跑法,尤其是膝关节存在损伤的人群,因为这会增加地面的反作用力,对关节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相反,跑步时应该尽量让脚掌或前脚掌先着地,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散冲击力,保护关节免受损伤。同时,保持身体直立,避免身体过度前倾或后仰,且步幅不宜过大,也是维持正确跑步姿势的关键。
拉伸运动:促进恢复,减少酸痛
跑步后的拉伸对于减少肌肉酸痛、加速乳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六个推荐的拉伸动作:
- 大腿后侧拉伸:选择合适高度的单杠或横杆,面向横杆,将牵拉腿的脚跟放在横杆上,支撑腿脚尖和身体方向一致且呈伸直状态,双手放在牵拉腿膝盖上方以保持身体稳定,身体缓慢压向前下方,当有牵拉感时保持30秒,然后换另一条腿。
- 大腿内侧拉伸:选择合适高度的单杠或横杆,身体侧对横杆,将牵拉腿的脚跟放在横杆上,支撑腿脚尖和身体方向一致,保持胸背挺直,将身体向牵拉腿侧缓慢压下(切勿将臀部扭向一侧),当有牵拉感时保持30秒,然后换另一条腿。
- 大腿前侧拉伸:身体背向横杆,将牵拉腿的脚背放在横杆上,双手抓住横杆并保持身体正直稳定,之后将身体缓慢向后靠近横杆,当大腿前侧有牵拉感时保持30秒,然后换另一条腿。
- 臀肌拉伸:选择适合高度的横杆,身体面向横杆,将牵拉腿的小腿平行贴合在横杆上方,并用牵拉腿的同侧手按压在脚踝处,支撑腿的脚尖和身体方向一致,且支撑腿的同侧手反握抓住横杆(横杆高度不够,可稍下蹲),当有牵拉感时保持30秒,然后换另一条腿。
- 髋前部拉伸:身体侧对横杆,一条腿向前跨一大步做弓步,保持迈步腿的小腿垂直于地面,支撑腿(被牵拉侧)脚尖和身体方向一致,姿势稳定后将身体重心缓慢下压,当有牵拉感时保持30秒,然后换另一条腿。
- 小腿拉伸:面向横杆,向前跨出适当距离做弓箭步,脚尖与身体方向一致,双手抓住横杆,保持身体稳定,后腿伸直,脚跟踩住地面,然后将身体压向前下方。当有牵拉感时保持30秒,然后换另一条腿。
稳定性训练:增强力量,提升稳定性
日常的脚踝稳定性训练可以增强脚踝力量,预防扭伤。以下是三个推荐的训练动作:
- 四向抗阻:将弹力带套于踝关节处,分别做抗阻跖屈踝关节、抗阻背屈踝关节、抗阻外翻踝关节、抗阻内翻踝关节。每次12至15个,共3组。
- 单脚站立:单脚站于软垫上,抬起另一只脚,控制平衡。一次单脚站立60秒为合格。
- 提踵:前脚掌着地,小腿收缩发力将后脚跟抬至最高,保持1至2秒,缓慢下落还原。每次12至15个,共3组。
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过度训练
过度训练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根据个人的体能状况和运动目标来科学地调整跑步强度。运动手表等智能设备可以为我们提供实时的心率监测功能,让我们更加精准地掌握自己的运动状态。同时,也要注意给身体留出适当的休息时间,让肌肉和关节得到充分地放松和恢复。
通过以上这些科学的预防方法,我们可以大大降低跑步时脚踝受伤的风险,让每一次奔跑都更加安全、高效。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脚踝保护,享受健康运动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