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缙云山的绿色蝶变
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缙云山的绿色蝶变
“改造后我们只有8个房间,收入却接近过去的两倍,因为客单价上去了。除夕夜有4间客房住了客人,预计后面几天客流量还会上升。”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村民刘豪的一番话,道出了农家乐改造为民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番转变始于2024年。缙云山作为重庆中心城区的绿色屏障,其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一直备受关注。北碚区创新性地推出了“政府引导、村民自建、专业团队参与”的农家乐改造升级模式,旨在提升民宿品质,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改造遵从自愿原则,老百姓自投、自建、自营,政府出资请专业团队设计,协调金融支持。”北碚区文旅委主任胡一珊介绍道。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村民的主体地位,又通过专业团队的设计提升了民宿品质。
刘豪的父亲刘武是缙云山第一批签约改造的农户之一。“我们是第一个签字的,也是第一家开业的。”刘武说,“开业首日就实现了满客,当天收入近万元,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走进“缙闲居”,竹门草亭、鸡鸣泉响、石溪板桥相映成趣,柑橘的清香与松针香混合,彰显着古朴田园风情。而一年前,这里还只是一家普通的农家乐。
“以前为了争夺客源,大家不约而同地降价,导致单价低、品质低的恶性循环。”刘武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特色,游客体验好了,自然愿意多花钱。”
在不远处的“山隐”民宿,“90后”主理人任文巧正在忙碌着。“可见之处皆有花”是这家民宿的特色。任文巧原本在外务工,看到家乡的变化后,毅然决定返乡创业。“以前我们靠山吃山,现在大家共享青山,生活越来越好。”她说。
这种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变,在重庆其他地方也在上演。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村通过关闭矿山、修复生态,发展起了以“重庆11居民宿”为代表的精品民宿群。如今的猎神村,不仅环境优美,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33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
“我们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强党建、关矿山、建景区、抓改革4个方面抓落实,走出了一条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新路。”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自豪地说。
缙云山的民宿改造还在继续。缙云村党支部书记陈贞表示,近期已有4家民宿陆续开门营业,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近80户农家乐全部升级。
这种由内而外的蜕变,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这里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乡村的宁静,真正实现了‘诗意地栖居’。”
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缙云山的这场绿色革命,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