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米粉和擂茶:舌尖上的非遗美味
常德米粉和擂茶:舌尖上的非遗美味
在湖南常德,有两样美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就是常德米粉和擂茶。这两道美食不仅承载着常德人的味觉记忆,更凝结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历史渊源
常德米粉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据《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早在400多年前,常德人就有制作米粉的传统。而擂茶的历史更为悠久,相传起源于宋代,已有近千年历史。这两种美食见证了常德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桑变迁。
精湛工艺
常德米粉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早稻米为原料,需在水中浸泡8-10天,然后经过磨浆、蒸煮、挤压成型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米粉洁白圆润,形如龙须,暗寓吉祥。
擂茶的制作则更显匠心。将茶叶、生姜、芝麻等原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用茶木棍反复研磨成糊,再冲入滚烫的开水。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制作者的功力。正如擂茶馆店长伍克祥所说:“擂茶的过程看着不费劲,但要好喝就得花些气力。”
文化内涵
在常德人的生活中,米粉和擂茶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米粉不仅是日常饮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据统计,常德米粉的日均消耗量占湖南全省的八分之一,湖南省约有30%的居民把米粉作为早餐主食。一碗热腾腾的米粉,寄托着常德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擂茶则承载着常德人的待客之道。无论是亲朋好友相聚,还是左邻右舍串门,一碗香浓的擂茶总是必不可少。在桃花源一带,甚至有孕妇多喝擂茶能生白胖婴儿的说法,足见擂茶在常德人心中的地位。
传承与发展
如今,常德米粉已走出湖南,走向全国。仅津市牛肉粉就在全国开设了超过5000家门店,2022年全国米粉市场规模更是达到1324亿元。常德河街上,游人如织,品一碗地道的米粉或擂茶,已成为游客的必选项目。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常德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李祎珉表示:“我们在河街用文化搭舞台,非遗‘唱主角’,让文化传承有路径,旅游发展有效益,群众需求有回应。”这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常德米粉和擂茶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成为常德城市文化的亮丽名片。
从街头小吃到非遗瑰宝,从地方特产到全国名吃,常德米粉和擂茶见证了常德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常德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们不仅是常德的美食名片,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宝贵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