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降价大揭秘!
医保改革: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降价大揭秘!
近日,国家医保局组织全国各省份开展人工关节集采协议期满后接续采购,5月21日在天津开标。此次集采涉及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两大类,中选价格稳中有降,平均下降6%左右,实现了稳定集采成果、确保群众长期受益的目标。
价格大幅下降,患者就医负担减轻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消息,与首轮集采结果相比,本次接续采购中选价格稳中有降,平均下降6%左右,实现了稳定集采成果、确保群众长期受益的目标。例如,根据公示结果,中选的陶瓷-陶瓷类髋关节产品系统,申报价最低的企业是经纬医疗器材制造(深圳)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国内企业,其申报价为7587元。该类人工关节的其他中选企业报价大多集中在7900元左右。
2021年9月,人工关节高值医用耗材首次纳入国家集采范围,人工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降至约7000元,人工膝关节的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余元。集采结果落地实施两年来,超50万名患者受益。
国产品牌崛起,市场格局悄然变化
人工关节的首轮集采过后,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量逐步增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林剑浩表示,随着国产品牌品质的提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产人工关节的使用量在增加,进口的使用量在减少,总体来说,目前进口产品的占比更高。
据了解,此次接续采购,国产品牌的报量约为41万个,占比约七成,比首轮集采上涨了约两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姚宇对此分析说,人工关节的集采是国产品牌的重大机遇。
在没有集采之前,施乐辉、强生、捷迈等进口品牌的人工关节市场占有量较大。集采之后,人工关节价格大幅下降,患者的可及性增强,市场规模扩大,国产品牌迅速抢占了部分市场。
患者就医体验改善,康复效果良好
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是此次集采最直接的成效。以一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为例,她先后接受了自体韧带和人工韧带重建手术。第一次手术在2023年,使用自体韧带,术后恢复较为艰难;第二次手术在2025年,选择人工韧带,术后第三天就能下地行走,康复进程明显加快。
另一位患者则分享了自己在北医三院的手术经历。她先后两次接受膝盖手术,第二次手术选择了人工韧带。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动,第三天就能脱拐行走,整体康复效果良好。
未来展望:集采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表示,此次集采体现了国家对医用耗材保供的决心,也体现了对临床原有习惯的尊重。集采使市场产品升级加快,患者则能以更低价格选择更好的产品。从目前来看,集采不会搅动原有市场格局,外企原本市场份额较大,集采后市场占有率应能维持或增加。
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与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表示,在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中,高价格不一定带来真创新,随着集采的持续推进,很多企业也意识到以往注重营销的“老办法”不灵了,需要真正凭创新、质量和效率立足市场。
此次人工关节集采不仅降低了患者就医负担,也推动了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集采,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企业创新动力增强,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