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死到重生:一位科学家的生命领悟
从濒死到重生:一位科学家的生命领悟
2024年3月的一个晚上,我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做客“匠心师语——白求恩名家讲坛”,分享关于AI+BT时代的思考。演讲结束后,在与现场师生互动时,我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当我再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告诉我,我刚刚经历了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差点因为脑缺氧而丧命。
这次濒死体验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那短暂的失去意识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快速闪过。我看到了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孩子,看到了我曾经的欢笑和泪水,看到了我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理想。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那些我最亲爱的人——我的妈妈、我的姥姥,她们仿佛就在眼前,微笑着向我招手,仿佛在说:“孩子,别怕,我们在这里等你。”
这种体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它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我后来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正常死亡前的人大部分是非常开心的状态,因为大脑会把最后的能量让人处于致幻的状态。在弥留之际,人会看到这一生特别想看到的东西。回光返照好多时候也是说的这一段,想起妈妈了,想起姥姥了,都会来接你。”
这种认识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作为华大集团的CEO,我一直在推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前沿科技的发展,试图通过科技手段延长人类的寿命。但是,这次濒死体验让我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活得有多长,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更有意义。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我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如果没有死亡,每一个出生都是悲剧。”这句话引发了广泛争议,但对我来说,它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人类是通过群体而非个体实现延续的,死亡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物种进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永生,那么人口无限增长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和环境压力剧增,最终会让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成为一种负担。
这种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开始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追求表面上的刺激和快感,而是那些看似平凡却能带来持久幸福感的事情。正如我在小红书上所说:“泡夜店、纹身、买醉、网购、打游戏,这些事八十岁也能干。什么才是真正难的?读书、赚钱、学习、早睡早起、孝敬父母、用一颗炽热的心去爱人爱己,这样的事情才是真正酷的事情。”
我还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发现,睡眠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心理状态的调节。正如我所说:“把激素调成一种累身不累心的状态,多巴胺内啡肽要出来,要回到成就感的时代。”这种认识让我开始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生命的长度。
这次濒死体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但死亡并不可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活得有多长,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得更有意义。正如我在演讲中所说:“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这种认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