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新潮流:从古至今的自然涂料传奇
生漆新潮流:从古至今的自然涂料传奇
2021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发现了两件距今8300年的木器,经鉴定其表面的黑色涂层含有漆酚和中国漆抗原蛋白,这将人类使用生漆的历史提前了300年。
生漆,这种神奇的天然涂料,不仅在中国有着8000多年的历史,更以其卓越的性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它被誉为“涂料之王”,在建筑、家具及工艺品等领域广泛应用,甚至被用作海底电缆的绝缘材料和化工设备的防腐涂层。
生漆:大自然的馈赠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天然树脂,主要产于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和缅甸等亚洲国家。在中国,漆树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至山东一线的南方地区。一棵漆树需要生长8年才能开始割漆,40年树龄的漆树仍可割漆。天然漆液割取时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会逐渐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
生漆的采集过程十分不易,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即一棵漆树一年只能割10公斤生漆。这种珍贵的天然涂料,不仅具有优异的防腐、防水性能,还耐高温、耐酸碱,是一种理想的环保涂料。
从新石器到明清:生漆的古代传奇
生漆在中国古代的应用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朱漆木碗,跨湖桥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漆弓。到了商周时期,漆器从礼器走向日用品,生漆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器物上。
战国至汉代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漆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秦始皇兵马俑的脸部肉色就是用生漆打底修饰而成,这种工艺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汉代漆器制造业达到高峰,据《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三国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时期,漆器工艺继续发展,出现了密陀僧和银炉底的应用。宋元时期,漆器生产规模扩大,宫廷与民间均有专门的漆器生产机构。明清时期,漆器工艺达到鼎盛,著名漆工黄成撰写了漆工艺专著《髹饰录》。
现代创新:生漆的新潮流
在现代工业中,生漆的应用更加广泛。它被用作防腐剂,保护木材、钢铁、管道和船只等不受腐蚀。在纺织印染领域,生漆的密封性、耐热性和耐磨性使其成为纺织纱管的理想涂料。在工艺品制作中,生漆使漆器光泽持久,不易变色,且具备防虫和耐高温的特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生漆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80后漆艺传承人洪乙栋将大漆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创新设计出“柴烧大漆茶器”和“日用纸胎漆器”系列。他选择蜂窝纸板做胎体造型,充分利用大漆防潮防腐的性能,使传统漆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生漆,这种承载着8000年历史的天然涂料,正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环保特性,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现代工业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