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扶贫项目:隆德县的致富密码
厦门大学扶贫项目:隆德县的致富密码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九届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推选结果,厦门大学两个扶贫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高校扶贫工作的典范。这两个项目不仅展现了厦门大学在扶贫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也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引海进山”:让海洋梦想照进高原
宁夏隆德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水资源匮乏,当地大多数人从未见过大海。厦门大学充分发挥海洋学科优势,通过“引海进山”项目,为隆德县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嘉庚号海洋大讲堂”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依托厦门大学30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嘉庚”号,项目团队为隆德学子打造了系列海洋科普课程。目前,“大讲堂”已播出三期,每期都会吸引隆德等地区5000余名师生参加,最高峰值累计观看流量超过100万。
在硬件设施方面,厦门大学携手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在隆德县创建了宁夏第一所海洋图书馆。图书馆收藏海洋相关图书、画册9000余册,为当地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知识资源。此外,项目还在隆德县好水乡红星小学自主设计了“山海之约”海洋文化创意空间,集科普、阅读、创意手工、探索实践等功能于一体,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海洋的魅力。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海洋科学,厦门大学还搭建了一系列实践平台。项目团队连续3年组建“山海之约”博士团到隆德开展海洋科普活动,并通过研究生支教团实施“七彩假期”“凤凰花班”“科技周”等项目,累计组织1000余名隆德学子沉浸式体验海洋科学魅力。此外,项目还推出了“科学家进校园”行动,邀请知名海洋专家走进隆德校园开设专题讲座。
通过这些举措,厦门大学不仅让高原的孩子们“遇见”了大海,更为他们种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2024年初,在校地的共同努力下,隆德县成功入选全国科学教育示范区建设名单,这标志着“引海进山”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金融机构”:为肉牛产业插上科技金融翅膀
肉牛产业是隆德县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面临着饲料价格波动、储存不便、牛肉创收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厦门大学携手兴业证券,探索出了一套“高校+金融机构”的帮扶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公益保险”赋值“入口端”。项目试点开展“公益+保险+期货”项目,通过为肉牛饲料投保价格险,保证农户生产不受市场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影响。项目投入30.7余万元为隆德县张树村、杨河乡等698户肉牛养殖户提供1400万元的饲料风险保障,投保饲料4600余吨,覆盖肉牛20000余头,发放理赔金85万元,赔付率高达283.3%,有效弥补饲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养殖收入损失。
二是“科技保障”赋能“过程端”。厦门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制出能为青贮饲料提质增效的微生物制剂,实现青贮饲料霉变率由10%下降至3%。2021年以来,厦门大学投入帮扶资金200余万元建成微生物制剂生产车间,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制剂已推广覆盖隆德县4个乡镇,9个行政村,改良青贮饲料30000余吨,累计节约养殖成本100余万元。养牛成本降低后,养殖户的养牛积极性显著提升,共带动20余户养殖大户养殖肉牛1100余头,相比2021年增加83%,养殖年收入增加1000余万元。
三是“销售保价”赋利“出口端”。项目援建牛肉加工车间,推动订单式采购,制定“消费帮扶促进村财增收”计划。2021年以来,厦门大学累计向厦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采购精品牛肉500余万元,直接帮助村集体经济创收近100万元,带动60余户村民增收,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厦门大学实现了从“入口”到“出口”一体保障、“技融”与“金融”双轮驱动、“个体”和“集体”全面覆盖的肉牛产业赋值、赋能、赋利服务,形成“高校+金融机构”协力帮扶模式,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创新扶贫模式的启示
厦门大学在隆德县的扶贫实践,充分体现了高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厦门大学不仅解决了当地发展的实际问题,更为贫困地区培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引海进山”项目通过创新教育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了视野,点燃了科学梦想;而“高校+金融机构”的帮扶模式,则通过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为当地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这两个项目都体现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即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培养长远发展能力。
厦门大学的扶贫经验表明,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高校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持,助力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隆德县,更可以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