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的货币传奇:宽永通宝
德川幕府的货币传奇: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的一种钱币,由德川幕府于1626年开始铸造。这种铜钱不仅在日本国内广泛流通,还大量流入中国,成为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历史背景:德川幕府的货币改革
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开启了日本历史上长达260余年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日本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货币体系混乱。德川幕府建立后,为了稳定社会经济,开始着手改革币制。
1606年,德川幕府铸造了“庆长通宝”铜钱,这是德川幕府发行的第一种货币。随后,1617年铸造“元和通宝”,1626年铸造“宽永通宝(古)”,1636年在全国多地设立钱座大铸“宽永通宝(新)”。这些货币的发行标志着日本货币体系的逐步完善。
宽永通宝的铸造特点
宽永通宝的铸造始于1626年,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宽永通宝的铸造工艺精湛,形制与中国的方孔圆钱相似,正面铸有“宽永通宝”四字,背面则有多种版别,包括光背无字、背水纹、背“文”字等。
宽永通宝的铸造持续了242年,历经十代天皇,直到1867年才停止流通使用。这种长时间的铸造和流通,使得宽永通宝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货币之一。
中日贸易中的宽永通宝
宽永通宝在中日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明末清初,宽永通宝就通过中日海上贸易商贩带入中国。由于这种方孔铜钱在工艺样式上与中国铜钱相似,很快就在中国民间流传开来。
在清前期,由于统一天下和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帑币,出现了钱价大跌、交易混乱的局面,致使部分周边国家的铜钱乘机流入国内,大行其道。除了宽永通宝,在清朝还出现了朝鲜王朝的“常平通宝”、安南的“光中”钱、“景胜”钱等,而日本的宽永通宝由于铸量大,流通时间久,更是极受百姓的欢迎。
到了乾隆初年,宽永通宝的流通程度已经引起了官府的注意,一度被怀疑为是民间私铸之钱。乾隆皇帝下旨江、浙、闽等沿海省份的总督彻查此事。经江苏巡抚庄有恭治下某县幕僚汪辉祖的深入调查,得知这种铜钱的来龙去脉。于是两江总督尹继善会同江苏巡抚庄有恭联合上奏,历数这种铜钱的由来。
得知真相的乾隆皇帝一道圣旨,即严禁商船携带倭钱,否则严惩不贷。至于民间收藏的,则由官府出面收回,至此在中国流通了近两百年的“宽永通宝”才算是正式正式停用。
宽永通宝的收藏价值
宽永通宝的版别繁多,按时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早期宽永通宝铸工精美,铜质优良;中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退,铸工和铜质有所下降;晚期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铸工和铜质又有所提高。
在收藏市场上,普通版别的宽永通宝价格并不高,一般一枚几十到一百元人民币不等。但一些特殊版别,如金质宽永通宝、背刻文字或图案的宽永通宝等,由于存世量稀少,收藏价值较高,价格可达数百甚至数千元人民币。
例如,有一种宽永通宝背十一水波纹刻“三日月村”的金质花钱,直径28.4mm,厚1.4mm,重量6.93g,含金量高达70%,铸造精良,存世稀少,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种特殊版别的宽永通宝,不仅体现了日本江户时代的货币文化,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收藏界难得的珍品。
宽永通宝作为日本德川幕府时期最重要的货币,见证了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同时,它也是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