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体系如何应对?
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体系如何应对?
截至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占比15.4%。这一数据背后,是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这一趋势给我国养老金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然而,这一制度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资金缺口问题日益严峻。根据官方数据,未来10年内,中国每年将有超过2000万人退休。这意味着到2035年,我国将有超过4亿人年满60岁。而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即在职一代人的缴费用于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种制度在人口结构年轻时运行良好,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制度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有研究显示,中国的养老金存量可能在2035年前枯竭,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其次,制度信任危机日益凸显。近年来,多地曝出养老金空缺问题,部分地方由于财政紧张,养老金账户被挪用或亏空。即使是最保守的估算也显示,养老金储备金规模仅占政府预算的一小部分,大量支付压力被推向未来。这些情况导致公众对养老金制度的信任度持续下降。许多年轻人认为,与其缴纳养老金,不如将这笔钱用于实物投资或存入银行。他们担心,等到自己退休时可能无法领到应得的养老金。
此外,年轻人的经济压力也影响了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大多数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以房价为例,2022年北京的房价中位数已超过15万元每平方米,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超过10倍。年轻人不仅要应对高昂的房贷,还要面对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2024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全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超过8%,其他生活必需品如电费、房租等也持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年轻人感到难以负担额外的养老支出。
国际经验借鉴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来应对。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为例,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由公共养老金、职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计划共同支撑的“三支柱”养老体系。
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计划方面,各国都采取了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个人储蓄。例如,美国的个人退休金账户计划(IRAs)允许参保人在缴费环节免缴个人所得税,在投资收益环节也免缴税,但在领取环节需要缴税。德国的“里斯特”养老金计划则采取EET模式,参保人最低缴费额为其上年工资的4%,可以享受个人所得税抵扣和国家补贴。日本的个人储蓄账户计划(NISA)采用TEE模式,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年轻人进行养老储蓄。
这些国家的个人养老金账户通常具有较大的投资灵活性。以美国为例,IRAs账户允许投资者自主管理,可直接投资各类金融产品,也可选择现金管理工具。2022年末,IRAs账户中共同基金占比43.6%,券商占比46.2%,银行存款和保险等占比10.2%。这种灵活的投资机制不仅提高了账户的收益率,也扩大了资金池的规模。
改革方向与建议
针对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挑战,专家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其中,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在改革的具体实施上,专家建议采取“五个同步”的策略: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为确保改革平稳推进,专家建议采取新老有别的政策。对于改革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应继续认可其社保视同缴纳的阶段。而对于新人,则需要全程自己缴费。在缴费工龄的折算问题上,还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细则加以明确。
在职业年金的设立上,专家建议设置准入门槛,避免职业年金成为普遍性福利,保持其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定位。同时,应加强对职业年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此外,完善工资制度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差距逐步拉大,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工资制度来缩小这种差距。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以及在结合各地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上,为各级公务员制定更明确的工资标准。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通过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改革努力,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可靠的老年生活保障,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尊严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