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爱耳日”,医生教你这样选配合适的助听器→
今天是“全国爱耳日”,医生教你这样选配合适的助听器→
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听力障碍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帮助听障患者重获清晰听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喉科主任董龙宝为您详细解答。
79岁的沈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退休后的生活一直轻松悠闲,但近一年来,他的生活出现了变化。
"我觉得最近自己听力有些退化,起初也没太在意,后来家里来亲戚做客,大家都在聊天时,我就感觉自己很多时候听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沈先生的情况引起了子女的重视,并带着他来到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进行听力检查。
根据检查报告显示,沈先生左耳平均听阈55dB,右耳平均听阈50dB,双耳均是中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原因较多,与年龄/噪声及耳毒性药物等相关。该类听力损失表现多样,有人在嘈杂的地方言语交流存在问题,需要借助唇读;有人低频音听得清,高频音听不清或者听不到;随着疾病进展,还会出现嗓音异常的情况,这多因听不清自己声音而提高音量过度用嗓所致。"董龙宝告诉沈先生以及家属,可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助听器,让听觉功能得到改善。
在医生的建议下,沈先生选择了一款耳背式助听器。戴上助听器后效果很明显,可以和家人正常交流。
前几天,来到医院复查的沈先生精神矍铄,"现在跟别人聊天也不用一遍遍重复问别人,心情也好了很多。"沈先生对医生说。
像沈先生一样,依靠助听器重拾美好生活的患者并不在少数。董龙宝向记者介绍,我们的耳朵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声音传入大脑通常需要经过这样一条路径:声源—外耳道—鼓膜—听骨链—耳蜗—听神经—大脑中枢,这条声音传导路径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伤,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50岁以后,人体各个脏腑器官都开始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中,耳聋、耳鸣发病率可高达60%左右。老年人听力下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对性格也会造成影响。听力障碍会使人失去安全感,易封闭自我,变得孤独、多疑,且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相关。因此,如果听力出现问题,必须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高度重视。"董龙宝还介绍道,"助听器是一种能够帮助听力障碍患者改善听觉功能、提高言语交流能力的声音放大装置,能够将微弱的声音信号处理转换成放大的声音信号,帮助听障人群充分利用残余的听力,提高言语感知能力。"
目前,助听器类型多样,具体适合哪一种,需要结合个体的听力损失程度、性质以及个体需求来定。对于听力损失程度较轻且对外观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以选择耳道式助听器;而对于一些听力损失较重的患者,则需要选择大功率的耳背式助听器;一些存在外耳疾病,如外耳道闭锁的患者,则可以选择骨导助听器。不同类型助听器都会有它的优势及局限性,需要根据个体需求进行验配。
损伤听力的常见行为有哪些?董龙宝指出:
- 不正当掏耳:很多人经常用金属掏耳勺、牙签等硬质物自行掏耳,用力过大或过于频繁而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外耳道炎症,甚至损伤鼓膜,引起听力下降。
- 外耳道进水:洗澡、洗头、游泳时水进入外耳道未及时处理,细菌感染可导致外耳道炎症,长时间外耳道潮湿可滋生真菌导致真菌性外耳道炎。
- 长期忽视耳部清洁:特别是油性耵聍者,外耳道自洁功能差,耵聍积蓄结成团块堵塞外耳道,形成耵聍栓塞。
- 鼻炎、咽炎未及时治疗:鼻腔、咽部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未及时治疗控制,甚至错误地用力擤鼻涕,导致炎症沿着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 腺样体肥大/残留:儿童腺样体肥大、成年人腺样体残留都可以造成咽鼓管咽口堵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 长时间接触噪音:经常进入酒吧、KTV等噪声比较大的场所,经常佩戴耳机放大音量听音乐、玩游戏、打电话等,可引起神经性听力损失。
- 使用耳毒性药物:诸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新霉素等药物具有耳毒性,容易损伤内耳听觉器官而损伤听力。
- 过度疲劳,情绪过激,休息欠佳:熬夜/作息不规律会使内耳得不到充分休息,导致滋养血管循环障碍,进而内耳毛细胞缺血缺氧,甚至诱发突发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