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全力推进灾后环保工作,打造绿色安全新家园
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全力推进灾后环保工作,打造绿色安全新家园
2023年12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6.2级地震袭击了青海省海东市,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房屋损毁,还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这场自然灾害,海东市生态环境局迅速行动,将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全力推进各项环保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地震发生后,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灾区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据统计,此次地震共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3876处,涉及5个县区、42个乡镇、16.12万名群众。
为消除这些隐患,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编制了《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重建(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方案》,计划投资9.02亿元,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截至目前,3876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已全部完成易地搬迁安置,23项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安装专业监测设备,对重点隐患点进行24小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生态修复:重建绿色家园
地震不仅引发了地质灾害,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恢复灾区生态环境,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实施了多项生态修复项目。
在受损林地和草地修复方面,海东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植被进行补植补种,累计修复受损林地1.2万亩、草地2.5万亩。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植被恢复效果。
在水生态环境修复方面,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对受损的河道和灌溉渠道进行了全面修复。据统计,共修复河道53公里、农田灌溉渠道110公里,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安全。
此外,海东市生态环境局还加强了对灾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通过建设水源地保护设施、开展水质监测等措施,确保灾区群众饮水安全。
环境监测与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为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监测灾区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为灾后重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海东市生态环境局还加强了对重建项目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所有灾后重建项目在实施前,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重建工作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海东市生态环境局还注重提升灾区环境治理能力。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完善灾区环保基础设施体系。
据统计,灾后重建期间,海东市共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5座、垃圾处理设施10座、危险废物处置设施3座。这些设施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灾区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还提升了灾区整体环境治理能力。
环保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为提高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海东市生态环境局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环保讲座、开展环保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向灾区群众普及环保知识,引导他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同时,海东市生态环境局还鼓励灾区群众参与环保工作,通过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建立环保监督员制度等方式,让群众成为环保工作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展望未来:持续推动生态环保工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海东市灾后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灾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消除,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但灾后环保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生态修复项目需要长期维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需持续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下一步,海东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巩固灾后环保工作成果,持续推动生态环保工作向纵深发展,为灾区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