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6%A2%85%E6%88%8F/2677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它起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艺术形式。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历史沿革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黄梅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连续5届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21年9月,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安庆市望江县高士镇被安徽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艺术特点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江淮官话唱。

代表剧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代表人物

黄梅戏开山鼻祖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邢绣娘出身贫寒,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蔡仲贤,安徽望江县鸦滩蔡家大屋人,生于同治年间,从艺于弹腔,将采茶调、徽调、民歌小调为一体,逐渐发展为自己风格的地方小戏,被誉为黄梅戏开山鼻祖。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近现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有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马兰、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胡普伢等。

传承保护

传统的黄梅戏曲传承机制主要体现为师徒制,一般以一个师父一个徒弟为主,如果在传承过程中发生意外,很可能会导致传承内容断层,发生传统曲目后继无人的现象。从目前黄梅戏传承机制的角度来看,黄梅戏的传承人需要以个人形式申请,受到政府的名义认证之后才能够成为黄梅戏的真正传承者。这样的认证渠道较为单一,如果黄梅戏传承者的法律意识单薄,则会导致传承者个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导致他人非法传承等问题的发生。在此背景下,黄梅戏的好演员、好导演的数量越来越少,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严重影响了黄梅戏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此外,许多剧团仍沿用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在编制和经费的影响下,黄梅戏的人员严重老龄化,行当不全,已经出现了“老人出不了、新人进不去”的情况。

黄梅戏于2006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有:韩再芬(02-0584)、赵媛媛(02-0585)、黄新德(02-0586)、周洪年(02-0587)、吴亚玲(04-1646)、杨俊(05-2371)。

2021年10月20日,安庆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12月22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查批准。该条例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梅戏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2024年3月13日,由黄梅县黄梅戏剧院更名的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正式揭牌。

2008年,怀宁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2011年,在新一轮评选中,再度获得此项殊荣。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安庆师范大学为黄梅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黄梅县黄梅戏剧院获得“黄梅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黄梅戏”项目保护单位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黄梅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2年,安庆黄梅戏应邀赴上海演出一举唱响;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一炮走红。随后,电影艺术片《天仙 配》《女驸马》《槐荫记》《牛郎织女》等相继问世。

1992年10月6日至12日,在安庆市举办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此届黄梅戏艺术节的主题是“团结、合作、繁荣、发展”,艺术节期间共推出5台剧目,其中创作剧目2台,为《越女情仇》与《状元女与博士郎》。

2022年5月14日,由湖北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黄冈市政府、黄冈师范学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黄梅戏文化交流活动,以视频连线方式在湖北黄冈和台湾台北同步举行。来自两岸的黄梅戏专家学者、演艺人员等500余人参加活动。此次“云”交流活动中,鄂台两地黄梅戏专家学者围绕黄梅戏艺术特点、发展演变历程、表演形式、人才培养及两岸黄梅戏文化交流等内容,展开交流研讨。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以黄梅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根”与“魂”。

20世纪以来,黄梅戏在新加坡的发展与传播逐步踏上轨道,尤其进入新世纪,在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在新加坡政府以及民间机构的大力推动、引导下,黄梅戏在新加坡已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戏曲。

20世纪50年代(4部):《天仙配》(1955)、《夫妻观灯》(1956)、《春香闹学》(1959)、《女驸马》(1959)。其中,1956年,《天仙配》电影被文化部列为“新片展览周”影片之一,获“新中国成立五周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20世纪60年代(2部):《牛郎织女》(1963)、《槐荫记》(1963)。

20世纪70年代(2部):《红霞万朵》(1976)、《小店春早》(1976)。

20世纪80年代(6部):《杜鹃女》(1983)、《龙女》(1984)、《母老虎上轿》(1986)、《朱门玉碎》(1986)、《香魂》(1986)、《孟姜女》(1986)。其中,《龙女》由文化部选定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新片展览”影片之一;《孟姜女》被选为参加新加坡首届“中国电影节”10部影片之一。

20世纪90年代(2部):《血泪恩仇录》(1990)、《徽商情缘》(1996)。《徽商情缘》获中宣部第6届“五个一工程”奖、第3届电影华表奖。

21世纪初(2部):《山乡情悠悠》(2000)、《生死擂》(2001)。前者获第7届电影华表奖;后者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8届电影华表奖。

21世纪头十年(5部):《六尺巷》(2010)、《逆火》(2012)、《妹娃要过河》(2013)、《传灯》(2015)、《雷雨》(20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梅戏”由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安庆市共同申报。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官方资料,“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湖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亦明确指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

2023年3月,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出“关于安庆黄梅戏起源问题”。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对此给出明确答复:对于安徽省出现的一些关于“黄梅戏起源”的探讨与争议,省文化旅游厅高度重视,已安排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开展相关研究并召开专家咨询会。研究认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省内外戏剧研究专家、学者和相关百科辞书以及安庆当地志书都认为“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的说法,比较符合其形成的客观实际”,这应该是学术界主流观点。其他关于黄梅戏起源的观点和研究,尚不足以推翻已有定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