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海船: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非遗传承
东山海船: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非遗传承
在福建南部的东山岛上,有一项传承了数百年的传统技艺——东山海船钉造技艺。这项技艺不仅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造船中心
东山岛四面环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山人就开始了造船活动。据考古发现,位于东山县陈城镇的大帽山贝丘遗址显示,四五千年前东山岛已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重要“桥头堡”。
明清时期,东山岛的造船业达到鼎盛。明景泰三年(1452年),随着铜山水寨移驻西门澳,东山开始大规模建造各类战船。到了明嘉靖年间,铜山港万船云集,成为闽粤与台澎商舶渔船往来的重要港口。清代中期,铜山港更是成为闽南、粤东与台澎渔船商舶往来驻靠的要港,是当时漳州重要的吞吐口岸。
东山海船以福船为基础,融合了浙江、广东海船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造船体系。所造海船具有高抗风浪能力、高防水性,特别适合在东山海域及台湾海峡航行。主要分为战船、渔船和运输船三大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桡船。这种船型船艏、舯、艉部均较宽,舷樯高,舷外倾,稳性好,装载能力强,既可装运渔产品,也可当货船用于运输粮食、白糖、布匹等货物。
现代传承:从传统造船到船模制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木质帆船逐渐被现代化的钢质渔船所取代,但东山海船钉造技艺并没有因此消失。2009年,东山海船钉造技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东山老船匠们以制作船模的方式,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吴添才是这项省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出生于造船世家,是吴家第四代造船传承人。从13岁起就跟随父亲在造船厂学艺,掌握了从安龙骨到张帆等全套造船技术。如今,他将主要精力放在船模制作上,通过这种方式将东山海船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船模制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模型复制,更凝结了东山海船钉造技艺的精髓。每艘船模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从龙骨的安装到船身的拼接,从油灰的填充到桅杆的树立,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这些船模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东山人对海洋文化的深厚情感。
文化价值:从实用到象征
东山海船钉造技艺不仅是造船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在东山,船模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船模上的“龙眼”象征着平安和丰收:渔船的眼珠朝下,寓意渔民可以看清海里的鱼虾,满载而归;运输船的眼珠则朝前,寄托眼望财路、生意兴隆的美好期许。
如今,东山海船钉造技艺已经从单纯的造船技术,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见证了东山岛从古至今的海洋贸易发展,更承载着东山人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在新时代,这项技艺正以新的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