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古代文豪的心灵栖息地
武夷山:古代文豪的心灵栖息地
武夷山,这座被誉为“碧水丹山”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不仅以其壮丽的山水吸引着游客,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贯休、李商隐、辛弃疾、朱熹、范仲淹、谢枋得、戚继光、袁枚等古代大文豪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和佳作。他们不仅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吸引,更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灵感和心灵慰藉。
朱熹:武夷山的理学大师
公元1143年,一位14岁的少年来到武夷山五夫镇,开始了他近50年的求学与讲学生涯。这位少年就是后来被誉为“朱子”的朱熹。五夫镇,这个被誉为“理学之邦”的小镇,见证了朱熹从少年到大师的成长历程。
在五夫镇的兴贤古街上,至今仍保留着30多处与朱熹相关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兴贤书院。书院门楼上的“兴贤书院”四个大字,相传为朱熹亲笔所书。步入书院,正堂悬挂的“升高行远”横额,仿佛在告诫后人学习要如登高行远,踏踏实实。书院的建筑装饰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元素,体现了朱子理学集三家之大成的特色。
在凤凰巷内,朱子社仓静静地诉说着朱熹的惠民之举。乾道四年(1168年),面对闽北严重的灾情,朱熹力劝豪富开仓赈济,并上书建宁知府,建议仿效古之社仓做法。社仓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饥荒问题,更开创了中国古代救荒制度的先河。
朱熹在武夷山的生活和讲学,为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他的理学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正如他在《九曲棹歌》中所写:“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更体现了朱熹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徐霞客:五度入闽的游圣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五度入闽,对福建的山川可谓情有独钟。他对武夷山的描写,展现了这座名山的独特魅力。
“平流至此,忽下堕湖中,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这是徐霞客在《游九鲤湖日记》中对武夷山瀑布的生动描写。他不仅惊叹于武夷山的自然美景,更对其地质构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徐霞客在福建不止寻山还访水,1620年,他来到位于仙游县的九鲤湖,探寻九仙遗迹、观览鲤湖风光、饱赏瀑布雄姿,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
“苍藤秀木绕空庭,叠石层峦拥画屏。”宋代理学家杨时便是玉华洞赋诗第一人。宋朝名相李纲和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玉华洞,也执笔留下了不少摩崖石刻,一篇篇诗文为古洞增添了文化气质。
柳永:婉约词人的故乡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但精通音律,善于吸取民间词的精华,所作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擅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为中国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其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柳永还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的作品有《乐章集》。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
每年惊蛰时节,武夷山都会举行盛大的“喊山祭茶”仪式。这项始于元朝的传统习俗,不仅是一种祈求茶事顺利的仪式,更体现了茶农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除了传统的祭祀仪式,武夷山还推出了多种茶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香江茗苑茶主题景区了解茶的制作工艺,在遇林庄园品味茶艺表演,甚至可以在福莲茶庄园亲手体验采茶的乐趣。
在五夫镇,朱子文化的传承也展现出新的活力。当地不仅推出了以开笔礼、成人礼、敬师礼等朱子礼仪为内容的实景体验环节,还创新了一系列朱子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无论是散客、亲子还是团体,都可以在这里深度体验朱子文化笔耕不辍的魅力。
夜幕降临,兴贤古街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典雅。沿街的茶馆里,茶香四溢;书院内,学子们仍在灯下诵读。朱子理学与茶文化,就这样在武夷山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武夷山,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名山,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这里,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溪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朱子理学与大红袍,正是这众多故事中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塑造出武夷山独特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