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理财:如何避免掉入诈骗陷阱?
社交媒体理财:如何避免掉入诈骗陷阱?
2022年,于女士在某直播平台收看炒股知识讲座时,被一名自称“投资导师”的主播诱导,下载了一个虚假炒股APP。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先后投入347万元。当她发现APP内300多万元余额无法提现时,对方却称平台出问题需要缴纳120万元罚款才能提现。最终,于女士不仅无法提现,还被对方拉黑,APP也无法登录,损失惨重。
这个案例揭示了社交媒体理财中隐藏的巨大风险。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理财需求的增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安全理财,避免掉入诈骗陷阱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社交媒体理财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社交媒体理财的常见风险
诈骗四步套路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风险提示,网络投资理财诈骗通常遵循以下四步套路:
引流: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短信、网页等多种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的信息,或者通过在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网络平台上投放广告,宣称有内部消息和投资门路从而网罗目标,寻找受害人群体并建立联系。
洗脑:在建立联系后,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人进入“投资理财”群聊、听取“投资专家”“理财导师”直播授课等多种方式,以能够获取内幕消息、获得丰厚回报等谎言取得你的初步信任。
诱导:在骗取信任后,逐步诱导你登陆其提供的虚假网站、扫描二维码下载其分享的手机APP,指导进行投资理财操作,引导你初步小额投资试水,获得低额返利,继而取得进一步信任,为诱导你继续加大投资做好铺垫。
收割:继续鼓吹“稳赚不赔”“高额回报”,诱导你加大资金投入。当在虚假投资理财账户显示有大额盈利,你想要提现时,对方就会以“登录异常”“服务器异常”“银行账户冻结”等理由,要求缴纳“解冻费““保证金”才能完成提现,若不如数缴纳,投资理财账户内的资金就会全部损失。通过这样的方式持续对你实施诈骗,当你察觉被骗后就会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投资理财网站、APP也已无法登录。
新型诈骗手段
除了传统的诈骗套路,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例如:
“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等为借口,诱导消费者下载指定的聊天软件并开启“共享屏幕”功能,从而实时监控消费者的手机、电脑屏幕,获取个人银行账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AI换脸拟声”类诈骗: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以借钱、投资、紧急救助等借口诱导亲友转账汇款。
社交媒体理财的安全建议
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理财时需要格外谨慎。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安全建议:
选择正规平台
- 选择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
- 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保护个人信息
- 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
- 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
- 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纵本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谨慎转账汇款
- 涉及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防范资金被骗风险。
- 在接到涉及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时,及时通过官方机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或诱导信息。
- 在转账汇款前,务必认真核对对方身份和信息,确保资金是转给真正可信任的人员或机构。
提高风险意识
- 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忌侥幸心理、赌博心态。
- 对退还费用、礼品赠送、保本高息、高价收购等“天上掉馅饼”的说辞保持警惕,避免贪图小便宜,遭受大损失。
- 避免盲目跟风或投机心理,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轻信“稳赚不赔”或“保本高收益”等说辞。
及时寻求帮助
- 如遇经济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可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 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社交媒体理财虽然便捷,但风险与机遇并存。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性,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选择正规平台、保护个人信息、谨慎转账汇款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理性投资,稳健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