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从深港“边城”到人文新地标
沙头角:从深港“边城”到人文新地标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这句流传已久的诗句,道出了沙头角名字的由来。作为深港边界上的重要地标,沙头角曾因历史原因被封闭70余年,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边城”。然而,这座承载着独特人文记忆的小镇,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从禁区到旅游胜地:沙头角的前世今生
沙头角位于深圳东部,与香港新界北区接壤。自20世纪50年代起,这里被港英当局列为边境禁区,与世隔绝长达半个多世纪。2022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启动沙头角禁区开放计划,这座封闭了70多年的小镇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独特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迹
全港最长的码头:见证历史变迁
沙头角码头是香港最长的码头,全长280米。码头长廊绘有沙头角人文历史壁画,栏杆上挂满了祈福的鱼形木牌。极目远眺,海天一色。从这里坐船,可前往荔枝窝、鸭洲、吉澳等香港旅游热门地。
新楼街:战前乡村的缩影
新楼街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22幢两层高楼房相连而成,是典型的广式骑楼建筑群。这里曾是香港沙头角的重要地标和集贸中心,商铺摊档林立,粮油百货应有尽有。如今的新楼街十铺九空,却也因此保留了战前乡村的原始风貌,成为香港难得一见的历史建筑。
协天宫:百年私塾的见证
协天宫位于沙头角边境附近,是香港法定古迹。这座建筑始建于1894年至1895年间,最初用作关帝庙。后来,它被改建为私塾校舍,见证了沙头角地区的教育发展史。
人文故事:沙头角的温度与记忆
沙头角故事馆:留住历史的温度
在新楼街的一角,沙头角故事馆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馆长李以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沙头角居民,他创办故事馆的初衷是“希望传承沙头角客家村落和水上人家的传统文化,吸引更多有心人参与,打造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旅游社区。”
故事馆内珍藏着许多老物件,如乡下的贝壳窗、客家妇女凉帽,还有杂货店门口的老信箱等。每一个展品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李以强说:“了解沙头角历史故事,从打开盒子开始。”
“王昌泰盒子”:老字号的新生
在故事馆的隔壁,有一家由老字号米铺改造而成的“王昌泰盒子”社区活动空间。王昌泰的后人王汉辉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比如一张1972年11月8日的米铺收谷单据,上面印有“来谷磨米,九五奉还”的条款,并有手写的重量计数。“当年的米铺收取周边村子包括深圳那边的稻谷,提供磨米服务。”王汉辉说。
深港合作:沙头角的未来展望
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推进,沙头角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规划,这里将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布局,打造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目前,沙头角每天可接待1000名游客,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沙头角的故事,是一部深港两地同根同源、共同发展的历史。正如沙头角故事馆馆长李以强所说:“深港两地的沙头角,不仅同名同姓,更是同根同源。”随着深港合作的不断深化,这座承载着独特人文记忆的小镇,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沙头角码头,望着对岸的深圳,不禁让人感慨:曾经的“边城”,如今已变成深港合作的前沿。沙头角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