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建与园林:开元寺&洛阳桥的艺术之旅
泉州古建与园林:开元寺&洛阳桥的艺术之旅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孕育出两颗璀璨明珠——开元寺与洛阳桥。它们不仅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泉州开元寺和洛阳桥就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开元寺:千年古刹的庄严与辉煌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开元寺布局严谨,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甘露戒坛、藏经阁。副轴线包括东廊、檀越祠、小开元寺(准提禅林)、西廊、功德堂、尊胜院(弥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两轴线及镇国、仁寿二石塔组成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主体建筑,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东西塔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高约48.24米,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
洛阳桥:海内第一桥的工程奇迹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现存世界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始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全长731米,宽4.5米,有45座桥墩,两侧护栏由500根栏杆石柱构成,其中28根为狮身栏柱。桥板最长的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约数吨至十多吨。
洛阳桥的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工程的高超技艺。桥基采用“筏形基础”技术,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石块形成矮石堤,再在上面建造桥墩。这种做法有效地分散了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确保了桥梁的稳固。更令人称道的是,桥工们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通过在桥下养殖牡蛎,利用其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将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一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
洛阳桥不仅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构成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为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2021年,洛阳桥作为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开元寺与洛阳桥,一寺一桥,见证了泉州的千年沧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今天,当我们漫步于开元寺的古刹之间,或行走在洛阳桥的石板之上,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庄严与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