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村落保护十周年: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交响曲
浙江古村落保护十周年: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交响曲
近日,在桐庐举行的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周年座谈会上,专家们分享了十年来浙江在古村落保护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从石墙黛瓦到炊烟袅袅,这些古村落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心灵寄托的地方。通过艺术赋能、产村融合等模式,许多濒临衰落的历史文化村落重新焕发生机。这次会议不仅总结了过去的经验,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浙江古村落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十年守护,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十年来,浙江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温州永嘉县为例,2024年度有4个村落入选省级人文乡村建设名单,数量居温州全市第一。这些村落分布于楠溪江流域,通过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策略,实现了从单一景观到全域旅游的转变。
其中,芙蓉村作为典型代表,通过持续保护和文旅融合,成功打造“江南宋村”品牌。该村年均游客量超30万,旅游总收入达80万元,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创新驱动,艺术赋能点亮古村
在古村落保护中,浙江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艺术赋能”。以鹤盛镇上日川村为例,该村通过引进青年画家周建朋博士,打造艺术创作空间,将艺术融入乡村建设。
上日川村对近2000平方米的乡村建筑与空间进行艺术化提升,打造了箬溪草堂、书法馆、美术馆等10余处艺术场馆。同时,该村与28家美术院校合作建立“中国最美国际山水写生基地”,吸引多位知名艺术家驻村创作。通过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如“当巴黎遇上温州”等,上日川村成功打造“国际艺术村”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前来写生和参观。
产村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在古村落保护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浙江通过“产村融合”模式,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以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为例,该镇依托传统五金产业优势,发展成为“中国锯床之都”,锯床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70%。同时,该镇还大力发展智能家居、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多业兴旺的发展格局。
嘉兴市平湖市新仓镇则通过“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模式,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该镇还与上海金山区的廊下、吕巷等镇成立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发展联盟,实现跨省域协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浙江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发展的矛盾、村民生活需求与古村落保护的平衡等。
在仙居县白塔镇的高迁古村,电力设施安装与古建筑风貌保护的冲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村始建于元代,现存26座宅院,是浙东南吴氏家族聚居地之一。随着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用电需求增加,但电力设施的安装却影响了古村落的风貌。如何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展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
面对挑战,浙江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杭州通过立法和数字化手段加强古村落保护,如《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和传统村落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浙江古村落保护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现“与古为新”。这不仅意味着保护古村落的物质形态,更要传承其文化内涵,让古村落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正如专家在座谈会上所言:“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守住‘旧’,更要拥抱‘新’。现代人终究要过现代人的生活,那么传统村落保护也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传承,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芙蓉村、上日川村这样的成功案例,让浙江的古村落不仅成为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