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点赞: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魅力
《新闻联播》点赞: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魅力
近日,《新闻联播》重点报道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让这座千年瓷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景德镇不仅拥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更以其精湛的制瓷工艺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享誉世界。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可追溯至唐代,但真正奠定其瓷都地位的是宋代。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产青白瓷质地优良被皇家赏识,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并沿用至今。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磁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大大促进了当地制瓷业的发展。成熟青花瓷的创烧,正式开启了中国瓷业从颜色釉瓷向彩绘瓷转变的新时代。
明清时期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供御用瓷器生产,昌江东岸十三里窑场的空间规模在这一时期开始成形。清康熙年间,在明御器厂的基础上建立御窑厂,景德镇瓷业进一步市场化,对外贸易与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从原料开采到瓷业生产、瓷业贸易的不同环节及相关服务业均成为独立产业,形成精密且衔接高效的产业链,产品品质与生产规模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进入巅峰时期,取得非凡成就。
文化遗产,见证辉煌
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活化石”。这里保留着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400多年历史的明清窑作群落,瓷都老街独有的历史文化肌理无不诉说着当年景德镇“沿河建窑,因窑成市”的繁华。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徐家窑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在这里,千年窑火越烧越旺,不仅淬炼出光洁温润的瓷器,也刻画出一个街区、一座城市的独特基因。
与徐家窑相邻的御窑厂遗址考古公园,一个个考古发掘的旧址向人们展示着御窑厂为皇家烧造瓷器长达542年的辉煌传奇。据统计,故宫95%的藏瓷都烧制于此,这里见证了景德镇从宋代最早引入北方白瓷技术基础上创烧青白瓷,到元代烧造成熟青花瓷风靡全球,再到明清烧造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水平高超、品种多样、风格各具特色的瓷器产品引领彩绘瓷风尚的辉煌历程。
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在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立新一家四代都是青花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在他的手中,寥寥数笔,一两分钟的时间,一个生动的绘画作品就呈现在陶坯上,栩栩如生。景德镇组建非遗保护协会,建设非遗项目数据库,培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百余个,推动了手工制瓷技艺薪火相传。
创新发展,焕发新生
近年来,景德镇经历了从“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的转型。据统计,景德镇现有“景漂”超6万人,其中有5000余名“洋景漂”。越来越多外来人才的加入,给景德镇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气象。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师生积极投入陶瓷文创产业中,为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2024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盛况就是最好的例证。展会期间,观展客流量达43万人次,零售成交额约2.55亿元,成交订单约22.5亿元,意向成交金额累计达成近65亿元。国际参展品牌来自德国、俄罗斯、芬兰、匈牙利、土耳其、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12个国家,覆盖全球多个重要陶瓷生产国。
世界瓷都,影响深远
从15世纪至18世纪,景德镇瓷器逐步成为中国瓷器对外贸易和交流的主角,其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绘瓷产品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化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对世界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15世纪至18世纪陶瓷产业的突出代表,景德镇申报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缺少陶瓷产业遗产的空白,还能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单一手工业城镇类遗产稀缺的空白。
2014年,景德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2023年,景德镇珠山区获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陶溪川文创街区获评“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景区获评“江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仅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景德镇全市共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
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以其独特的陶瓷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从泥土中脱胎,在窑火中淬炼,景德镇陶瓷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传承。正如《新闻联播》所报道的那样,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