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早餐文化: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厦门早餐文化: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厦门的早餐文化承载着独特的城市记忆和人文气息。从传统的花生汤、面线糊到现代的快餐连锁,从街边的手推车到社区的便民点,厦门的早餐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座城市的早餐世界,探寻其独特魅力与未来发展方向。
制图/视觉中国
“能代表厦门的早餐,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厦门人可能会犹豫。花生汤、面线糊、沙茶面……这些传统美食虽然美味,但似乎都不是厦门早餐的“正统代表”。即便是餐饮界的资深人士,也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古早味点心与时代变迁
在厦门餐饮界颇具影响力的吴再添小吃,其总经理吴民祝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厦门的古早味点心如花生汤、炸枣、发糕等,虽然美味,但并不局限于早餐时段。这些美食更多地被归类为“点心”,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早餐。
在“早龙”手推车买早点,是许多厦门人的日常。(本报资料图)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厦门的早餐文化有着不同的面貌。当时,码头工人是早餐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需要在凌晨工作,早上七八点收工后吃早餐。因此,稀饭店应运而生,成为那个时代的特色。这种习惯也影响了现代厦门家庭的早餐选择,不少家庭至今仍保留着早晨喝稀饭的习惯。
随着时代的发展,厦门的早餐文化也在悄然变化。体力劳动的减少、营养摄入渠道的增多,以及健康减脂理念的普及,都对传统的古早味早餐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商业模式的迭代也对早餐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吴再添小吃为例,虽然品牌历史悠久,但早餐品类的利润空间有限,加之年轻员工对早起工作的接受度不高,这些都成为品牌扩张的现实障碍。
早餐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厦门,早餐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早龙作为最早一批参透早餐流量密码的企业,通过密集的摊位布局、实惠的价格和丰富的品类,成功占领了市场。如今,早龙公司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早餐工程示范企业,每天生产5大类、70多种早餐产品,总量达到30万份。
除了传统品牌,新兴的快餐企业也纷纷加入早餐市场的竞争。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品牌推出了早餐便民取餐点,提供皮蛋瘦肉粥、汉堡、咖啡等多样化选择。薄利多销成为早餐赛道的一致发力点,各品牌通过优惠套餐吸引消费者。
古早味的传承与创新
面对市场的变化,厦门的古早味品牌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吴再添小吃的第三代传人吴思航提出了“走进社区”的新思路。他认为,传统餐饮进商场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社区或许是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通过标准化制作流程,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尝试提高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此外,如何让传统古早味更适合新老厦门人的胃,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数据显示,厦门市常住人口超过5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0万人,真正的“老厦门”比例不高。这意味着,一个早餐品类若想长久经营下去,必须能够满足更广泛客群的需求。
吴民祝已经开始尝试改良传统美食。他重新调配了糯米咖喱包,并邀请与他年龄、资历相近的老专家,尝试恢复一些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闽南传统食品,并将它们的制作流程标准化。同时,他也注重挖掘古早味的膳食营养价值,尽力避免高糖、高盐、高油,增加健康要素。
早餐文化的未来
早餐文化不仅能促进市民身体健康,还能创造就业机会,甚至成为城市文旅的品牌形象。业内人士分析,厦门的古早味产品具备成为网红早餐的实力,关键在于紧跟市场需求、大胆创新。正如天津的煎饼果子一样,虽然传统口味坚守“原汁原味”,但“只有想不到,没有不能加”的杂粮煎饼却火遍全国。
诚然,好吃、安全、营养、实惠,这不就是古早味进入大众视野、获得认可的初心吗?厦门的早餐文化,正站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上,期待着新的突破与绽放。
(本文原文来自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