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昌:滕王阁、八大山人与海昏侯
探秘南昌:滕王阁、八大山人与海昏侯
近日,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骨干记者、编辑走进江西南昌,探访了这座城市的三大文化地标: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和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这些历史文化遗址不仅展现了南昌丰富的历史底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成为南昌旅游的重要亮点。
滕王阁:一座因诗而名的千年名楼
滕王阁,这座屹立于赣江之滨的古老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滕王阁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滕王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是为了纪念滕王李元婴而修建的。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被封为滕王。他曾在洪州(今南昌)担任都督,期间因修建滕王阁而闻名于世。滕王阁最初是作为皇家园林建筑而存在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文人墨客聚集的场所。
滕王阁在唐代建成后,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滕王阁不仅经历了无数次的战火和自然灾害的洗礼,更见证了南昌城的沧桑变迁。然而,无论历史如何更迭,滕王阁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了南昌乃至整个江西省的标志性建筑。
滕王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怀与抱负。历代文人墨客在滕王阁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诗词歌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仅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更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今的滕王阁,白天是安静的,夜晚则灯火璀璨,宛如化了妆一般精神焕发。每天晚上8点开始的灯光秀,将整个滕王阁映照得如梦如幻,配合大型实景的沉浸式文化演出,让游客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如果运气好,还能遇到无人机灯光秀,将夜空装点得如同白昼。
八大山人:一位在画中宣泄不忿的明朝遗民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宗室后裔。在国破家亡后,他剃发为僧,后又改为道士,自号八大山人。他的画作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不忿和内心的悲愤。
八大山人的山水和花鸟画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简笔写意花鸟画。他的书法亦与他的绘画风格相似,极为简练,风格独特,常有出人意料的结构造型。朱屺瞻评价他的作品:“八大山人的作品,厉害就在这点,笔笔派上用场。他生活在山水之间,能静观静修,同时心怀悲愤,意入苍凉,这都锻练了他这一支笔,犹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八大山人的画作深受市场追捧,2010年其作品《竹石鸳鸯》在西泠印社拍出1.187亿元的高价。他的许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中《猫石图》和《鱼鸭图》最为著名,分别展现了他晚年和成熟期的艺术风格。
南昌市的青云谱道院,曾是八大山人出家修行的地方,现在已被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的梅湖景区也是感受这位艺术大师生活气息的好去处。
海昏侯国遗址:一段尘封两千年的汉代文明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位于南昌市新建区,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封地。近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铜钱、玉器、漆器等,展现了汉代的繁华景象。
最近,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因网剧《海昏行》的开机而再次成为焦点。这部由罗澎执导,茅子俊、黄日莹、耿业庭、陈姝君主演的网剧,以现代人穿越到西汉为故事主线,展现了海昏侯刘贺时期的历史风貌。该剧选择在遗址公园拍摄,正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汉代文化的魅力。
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不仅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了解汉代文化的重要窗口。公园内展示了汉代的建筑风格、生活场景和文化习俗,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两千年前的汉代文明。
南昌,这座被誉为“英雄城”的城市,不仅有革命历史的光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和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如同三颗明珠,镶嵌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诉说着南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