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厦大最美建筑:嘉庚楼群的设计奥秘
揭秘厦大最美建筑:嘉庚楼群的设计奥秘
厦门大学的嘉庚楼群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座21层高的建筑不仅是学校地标,更是厦门大学入选“211计划”的见证。参与设计的王绍森教授讲述了如何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解决新旧建筑协调等难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嘉庚楼群,探索它的设计奥秘吧!
嘉庚楼群的建筑特色
漫步在菁菁厦园,芙蓉湖畔微风习习、绿树成荫,依湖而建的嘉庚广场之上,五幢壮美瑰丽、“连成一线”的特色建筑映入眼帘,那是迈入21世纪,厦大校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思明校区嘉庚楼群(下称“嘉庚楼群”)。
嘉庚楼群位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由五幢建筑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钟铭选楼、祖营楼、颂恩楼、成枫楼、保欣丽英楼。这组建筑群采用“一主四从”的布局,主楼颂恩楼高达21层,其余四楼为6层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楼群整体以红瓦坡顶为特色,既保持了厦大校园的总体建筑风格,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设计理念与创新
嘉庚楼群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设计团队由厦门大学建筑系黄仁教授牵头,他们确立了四个指导思想:
-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历史,尊重环境
- 满足现代办学的物质功能要求,同时激发爱国爱校精神
- 继承传统,反映时代精神
- 改善和完善校园总体环境
在具体设计上,主楼颂恩楼采用四方塔形坡顶,四面对称,突出统领全局的主体地位。其余四幢从楼为六层坡屋顶建筑,采用“一字式”布局。楼群整体以连廊联结,并以大台阶衬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从楼之间高差错落大、节奏感强,空间上一高四低群体均衡。不仅协调了各时期的建筑整体关系,多层的从楼也成为高层主楼与校园其他低层老楼的协调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团队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还融入了现代建筑理念。例如,主楼的塔楼设计既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塔形结构,又采用了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同时,楼群面向芙蓉湖一侧留出一个较大的中心广场(即嘉庚广场),既满足了校园活动的需求,又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历史意义与文化传承
嘉庚楼群的建设始于1998年,历时近三年,于2001年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顺利竣工。这座建筑群不仅是厦大校园的核心地标,更凝结了海内外校友的拳拳之心。
其中,嘉庚三号楼(颂恩楼)由校友丁政曾、蔡悦诗伉俪捐资人民币2000万元建造。取名“颂恩”,意在颂扬母校奖掖栽培之恩。一号楼(保欣楼)由1945年毕业于厦大化学系的香港校友黄保欣、吴丽英伉俪捐资人民币630多万元建造。二号楼(成枫楼),由新加坡华侨吴定基、李织霞伉俪捐资人民币528万元兴建,以李织霞女士的父亲李成枫先生的名字命名。四号楼(祖营楼),由菲律宾华侨洪文炳先生捐资人民币432万元建造,以其父亲洪祖营先生的名字命名。五号楼(钟铭选楼),由侨居我国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等地的华侨钟江海、钟明辉和天德集团的钟琼林兄弟共同捐资人民币740多万元兴建,以其父名字命名。
这些捐资故事背后,体现了陈嘉庚先生“一主四从”的建筑理念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中心突出”,主楼均“亭亭独立”,从楼的整体外观则是采用“重复”的手法,这与现代建筑“要素统一”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嘉庚楼群也同样延续采用这种手法。
嘉庚楼群沿东西向的轴线成“一主四从”的对称布局,朝东略成弧形,迎向中心广场,前方是开阔的芙蓉湖。主楼沿用传统建塔的思想,设计为四方塔形坡顶,四面对称,以突出统领全局的主体地位。其余四幢为六层坡屋顶建筑,仍采用“一字式”。楼群整体以连廊联结,并以大台阶衬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从楼之间高差错落大、节奏感强,空间上一高四低群体均衡。不仅协调了各时期的建筑整体关系,多层的从楼也成为高层主楼与校园其他低层老楼的协调过渡。
嘉庚楼群在满足现代教学楼功能需求的同时,突出中西合璧的风格,其坡屋顶处理独具匠心。相关负责人认为“新建的嘉庚楼群应当融入厦大校园之中”,故楼群采用红瓦坡顶,使它与历史上建成的群贤、建南、芙蓉等群楼相互协调,同时亦要体现现代气息。屋脊的高度和比例收放自如,整体形象完美,与整个厦大原有的建筑群体相呼应,将风格、功能、环境、形象有机贯通,既保持了厦大校园的总体建筑风格,也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能够在固有的特殊环境中塑造现代高层教学楼,取得和谐相处、熠熠生辉的效果。
(群贤楼与颂恩楼的屋顶对比)
主楼四面对称,成为校园中心的高层建筑,构成校园多组建筑构成中的主旋律,成为统领全局的校园标志性建筑。主楼呈方形塔楼,主楼造型运用传统的塔楼手法,“基座、塔身、塔刹”,四角楼相拥,在四幢配楼的衬托下竖直向上,上
今天的嘉庚楼群,高高矗立在山海的怀抱之中,不仅与校园其他楼群相互错落呼应,也与背后的万石山竞相峥嵘、与远处的蔚蓝大海相得益彰,成为统领全局的标志性厦大建筑,是厦大校园景观的一块重要“拼图”。而嘉庚楼群所体现的现代建筑理念,与校园中的“嘉庚风格”建筑是一脉相传,既延续了传统又相互协调,成为具有“嘉庚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建筑。
二、风格继承 守正创新
陈嘉庚先生“一主四从”的建筑理念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中心突出”,主楼均“亭亭独立”,从楼的整体外观则是采用“重复”的手法,这与现代建筑“要素统一”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嘉庚楼群也同样延续采用这种手法。
嘉庚楼群沿东西向的轴线成“一主四从”的对称布局,朝东略成弧形,迎向中心广场,前方是开阔的芙蓉湖。主楼沿用传统建塔的思想,设计为四方塔形坡顶,四面对称,以突出统领全局的主体地位。其余四幢为六层坡屋顶建筑,仍采用“一字式”。楼群整体以连廊联结,并以大台阶衬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从楼之间高差错落大、节奏感强,空间上一高四低群体均衡。不仅协调了各时期的建筑整体关系,多层的从楼也成为高层主楼与校园其他低层老楼的协调过渡。
(嘉庚楼群及部分建筑细节。图片设计/李子晴)
嘉庚楼群在满足现代教学楼功能需求的同时,突出中西合璧的风格,其坡屋顶处理独具匠心。相关负责人认为“新建的嘉庚楼群应当融入厦大校园之中”,故楼群采用红瓦坡顶,使它与历史上建成的群贤、建南、芙蓉等群楼相互协调,同时亦要体现现代气息。屋脊的高度和比例收放自如,整体形象完美,与整个厦大原有的建筑群体相呼应,将风格、功能、环境、形象有机贯通,既保持了厦大校园的总体建筑风格,也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能够在固有的特殊环境中塑造现代高层教学楼,取得和谐相处、熠熠生辉的效果。
(群贤楼与颂恩楼的屋顶对比)
主楼四面对称,成为校园中心的高层建筑,构成校园多组建筑构成中的主旋律,成为统领全局的校园标志性建筑。主楼呈方形塔楼,主楼造型运用传统的塔楼手法,“基座、塔身、塔刹”,四角楼相拥,在四幢配楼的衬托下竖直向上,上
结语
嘉庚楼群不仅是厦门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嘉庚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厦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嘉庚广场上,仰望这组雄伟的建筑,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陈嘉庚先生当年创办厦大的艰辛与不易,也能体会到一代代厦大人对母校的深情厚谊。这座楼群,不仅是厦大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