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谣言:如何有效规制?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谣言:如何有效规制?
近日,网信部门曝光了一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涉及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这些谣言不仅严重误导了网民认知,还造成了公众恐慌,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给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带来严重威胁。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的新特点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数据量大、增长速度快、数据类型多样、价值密度低,这些特征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网,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例如,在“西安突发爆炸”虚假新闻案例中,造谣账号一天就能生成4000至7000篇假新闻,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
其次,网络谣言的影响范围更广。大数据时代的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一条谣言可能在短时间内触及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受众。例如,在上海女童走失事件中,谣言通过114个账号矩阵,在6天内发布268篇文章,多篇文章点击量超过100万次。
更令人担忧的是,AI技术的滥用让谣言变得更加“科学”和难以辨别。AI可以根据热点事件总结规律、拼接情节,快速制作出符合人们“期待”的谣言。例如,一篇关于“猫传染绝症”的AI生成文章,不仅有图有真相,还有所谓专家认证,让许多像李萌母亲这样的普通民众深信不疑。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现状
面对网络谣言的严峻挑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法律规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对网络谣言治理作出了相关规定。
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
法律界定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网络谣言,其法律含义、性质、损害赔偿等关键问题,目前的法律规定还不够明确。
执法难度大:网络谣言往往具有匿名性、跨地域性等特点,给执法带来很大困难。例如,在“西安突发爆炸”虚假新闻案例中,虽然警方最终查获了造谣软件,但这类案件的侦破和取证难度都非常高。
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虽然法律规定了网络平台的责任,但在实践中,一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对谣言的监管和处理不够积极主动。
完善网络谣言规制的建议
面对网络谣言的新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完善规制体系:
完善相关立法:应就网络谣言的法律含义、性质、损害赔偿、责任认定等进行专门立法,明确治理主体、治理程序、监督机制等,完善对造谣者、传谣者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体系。
加强平台责任:网络平台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信息。对于易于识别的谣言,平台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蔓延。同时,网信、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
探索公益诉讼机制:网络谣言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治安等公共秩序会产生破坏性作用,有损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可探索将其纳入公益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通过公益诉讼方式惩戒行为人。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民的知识普及,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养成发布言论、接收信息、转发信息时理性分析和判断的习惯。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要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做到不盲目跟风,避免传播谣言。
结语
网络谣言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平台自律和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规制网络谣言,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不仅需要政府和法律的力量,更需要每一个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