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突破ESD手术局限,EFTR技术开创消化内镜治疗新纪元
海军军医大学突破ESD手术局限,EFTR技术开创消化内镜治疗新纪元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创新性地应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成功治疗多例早期胃肠肿瘤患者,标志着我国在消化内镜微创手术领域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EFTR:突破传统ESD手术局限
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内镜微创手术技术,主要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与传统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比,EFTR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切除范围更广:EFTR能够完整切除更大、更深的病变组织,尤其适用于直径超过2cm的黏膜下肿瘤。而传统ESD手术通常局限于较小的表浅病变。
创伤更小:虽然需要在内镜下进行全层切除,但整个过程无需开刀,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带来的巨大创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
保留器官功能:EFTR在切除病变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避免了传统手术可能带来的功能障碍。
并发症少:通过精细的内镜操作和创面处理,EFTR能够有效控制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实践:从理论到应用的突破
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已成功应用EFTR技术治疗多例患者。其中一例典型病例是52岁的陈先生,他因餐后腹胀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底体交界处有一巨大黏膜下肿物,大小为2.9cm×2.5cm,超声内镜提示为间质瘤。
手术由消化内科滕贵根副主任医师主刀,在麻醉科、内镜中心等多学科团队的配合下,首先在内镜下切开黏膜层,暴露凸向胃腔的肿物,逐层剥离至浆膜层;随后主动穿孔,将内镜穿过胃壁进入到腹腔,继续分离剩余部分的瘤体,通过全层切除,完整剥离肿物。手术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和挑战就是出血和封闭创面,术中穿孔后,腹腔压力升高,需进行注射器排气治疗。滕贵根副主任通过高频钳电凝止血、钛夹尼龙圈荷包缝合法对创面进行了完整封闭。通过内镜下全层切除术超级微创方法,最终顺利完整切除了肿物。在麻醉医生松掉气管插管气囊后,标本经过食管三个狭窄处顺利取出,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低风险胃间质瘤,患者在消化内科董锦沛主治医师的精心治疗下,逐步恢复饮食,未出现出血、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这一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EFTR技术在治疗复杂消化道肿瘤方面的巨大潜力。
未来展望:超级微创时代的到来
随着EFTR等超级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手术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从最初的“器官切除、解剖重建”阶段,到现在的“保全器官、根治疾病”阶段,最终将迈向“几乎无创的治疗学”阶段。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医学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医学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
然而,EFTR技术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该技术对医生的操作技能要求极高,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其次,手术设备和耗材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团队在EFTR领域的突破,不仅为早期胃肠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我国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更多医疗机构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超级微创手术将成为未来消化道肿瘤治疗的主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