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开国元帅中:刘伯承高于贺龙,贺龙高于陈毅,为什么这样排?
十大开国元帅中:刘伯承高于贺龙,贺龙高于陈毅,为什么这样排?
关于十大元帅的高低排名,坊间的争议持续不断,其中又以刘贺之争以及贺陈之争被谈及最多,这三位元帅的功绩都是无可否认的,但互相比较下仍有讨论的空间。中央为何会在1955年决定这样的顺位排序,依据是什么,又是否公平公正呢?
刘贺之争
刘伯承的排名高于贺龙,其实理由是比较充分的,元帅顺位的评判标准关乎革命资历、革命贡献、战争功绩、个人品行等等,而刘伯承首先就在战争功绩这一项目上具有较大优势。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主要领导的是华中野战军,贺龙则领导的中原野战军。
华中野战军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淮海战役,一仗就把老蒋的家底给打没了,反观中原野战军是没有类似体量和含金量的胜仗的。
虽然解放军五个野战军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华中野战军必然会在解放战场上更耀眼一些,这自然会影响到对刘伯承和贺龙的历史评判。
同时说起刘伯承自身的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能力,其名气也比贺龙更大,一说起刘伯承就必然会提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行动,这是我军进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也是拉扯国民党战线的一个神来之笔。
更何况红军时代刘伯承就以其超凡的指挥艺术在革命军队里拥有崇高的威望,连毛主席都称赞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
反观贺龙,其在军事指挥上比较出名的大手笔就是成都行动,但这毕竟是发生在解放战争的尾声,成都是最后一座被解放的大城市,这已经是当时无可避免的时势。
所以成都行动和千里跃进大别山肯定是没得比的,刘伯承的排名更高并不让人意外。
更重要的是刘伯承在革命军队建立和发展历史中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建军时期刘伯承就是领导人之一,红军时期刘伯承战功卓著,多次带领红军走出险境。
抗战爆发以后,刘伯承更是就任八路军129师师长,这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意义非同一般。
新中国建立以后,刘伯承更是担起了为部队培养高级指挥人才的重任,建立起了我军基本的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长远来看意义非常重大。
刘伯承毕竟是我军中被公认为军神的人物,他的排名更高是众望所归,中央也是综合各方面因素才得出这一结果。
贺陈之争
相比之下贺龙和陈毅的元帅排位反而更具争议,贺龙作为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和总指挥,他的革命道路和毛主席是相辅相成的。
毛主席对贺龙的评价也很高,认为贺龙在红军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央的主要考量,所以才会出现贺龙排名高于陈毅的结果。
其实在军事指挥层面,陈毅相比贺龙确实有着不小的差距,因为陈毅并非一个传统的军队将领,相比于指挥作战,陈毅的功绩在于后勤保障和军队内部的资源调配,简单来说陈毅更擅长组织和后勤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的后勤水平直接决定战斗力,所以陈毅的贡献也是不可替代的,但在军事荣誉上总归会弱一些。
有很多人认为,陈毅的华东野战军功劳最大,贺龙的中原野战军多少有些相形见绌,所以陈毅的元帅顺位不该这么低。
但回顾更早的革命时期,贺龙的威望其实要比陈毅高得多,南昌起义以后,贺龙放弃了去往苏联学习的机会,一直呆在国内作战。
先后发动了年关暴动和湘西起义,后来又把红二军团的架子搭了起来,是我党革命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后,这批军事力量也成为了八路军建军的基础。
所以贺龙在军队里的地位肯定是陈毅没法比的,从毛主席对他俩的称谓就能看出,毛主席称贺龙为贺老总,而且元帅证书的编号还是001,足以见得在中央心中贺龙的崇高地位。
反观陈毅在红军时期的表现,虽然也建立了不少功勋,但相比贺龙还是缺失了一些。
尤其是后期红军长征的时候,陈毅因伤没能北上,等于革命资历上少了一大块,最后评选元帅的时候自然也会影响结果。
即便在抗战时期,陈毅重建了新四军并就任新四军代理军长,也只能说勉强追平了贺老总,而且资历上的缺失是无法弥补,所以才让他居于贺龙之后。
不过不管是哪位元帅,他们其实并不在意自身的先后顺序,评衔过程中退位让贤的将领也不在少数,对他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革命胜利和国家崛起,自身荣辱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不管是刘伯承、贺龙还是陈毅,他们都为国家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传奇故事值得后人继续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