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守护千年瑰宝: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之路
科技守护千年瑰宝: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之路
“东方蒙娜丽莎”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历经千年沧桑依然迷人。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让这颗艺术明珠蒙尘。近年来,科技力量的加入,为龙门石窟的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
数字化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凭借窈窕婀娜的身姿、细腻流畅的雕工吸引着游客驻足。这尊造像发髻以下至鼻子以上部位已然损毁,面目变得模糊。所幸,数字技术为这尊1300余年前的观世音造像带来了新生命。
龙门石窟研究院以历史老照片为依据,融合三维数字化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对这尊观世音像龛进行了虚拟修复。现在,游客只需掏出手机,通过App对准像龛进行增强现实扫描,就可以看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复原后的观世音造像通体彩绘,面庞丰腴、气质高贵,充满了婉约典雅的东方美。
“数字龙门”是基于深厚学术研究之上,将石窟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技术融于一体的数字化工程。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系统地涵盖龙门东西两山石窟、院藏文物和拓本以及流散文物的高精度数据库,不仅能助力提升石窟寺考古研究能力,又可以多维展示龙门石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美细腻的雕刻艺术。
监测预警:为文物保护装上“千里眼”
面对风雨侵蚀和开放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如何保护好“国宝”,是摆在文物保护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龙门石窟研究院建立了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对洞窟的病害、风化情况、渗漏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到监测中心。好些小的问题、小的裂隙通过日常保养维护给它解决。
微波水分仪、地质雷达及地震共振频率成像、超声波无损检测等等,几十年来,只要有新的高科技手段出现,都会被文保专家尝试使用到龙门石窟保护中。借助微痕识别和高精度文物数字化采集关键技术,石窟内所蕴含的丰富文物信息都能清晰还原。
物理保护:用新材料新技术加固文物
在物理保护方面,专家们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对石窟进行科学修复。比如,针对石窟渗水问题,采用新的灌浆材料进行加固;在伊河上、下游修建桥梁,实行交通分流,减少车辆对景区的影响;在东西两山建设森林公园,改善周边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还开启了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的新路径。通过三维数字技术,研究人员已相继完成火顶洞菩萨头像等3件流失海外回归文物、奉先寺北壁佛首等4件数字化回归文物与石窟残存造像的“身首合一”,并通过3D打印进行复位展示。
科技的力量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讲述,让古老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更多人跨越时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在科技的助力下,龙门石窟这颗艺术明珠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