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美食探秘:从街头烧烤到百年名吃
沈阳美食探秘:从街头烧烤到百年名吃
沈阳,这座拥有三万年历史的城市,不仅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更将这份美食传统延续至今。从街边烧烤摊上的孢子甘蓝,到闻名遐迩的锅包肉,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沈阳的美食世界,探寻那些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孢子甘蓝:从地狱食物到街头美食
孢子甘蓝又叫迷你小包菜,个头虽小,却曾让不少吃货望而却步。有网友曾戏谑道:“洗净对半切,加橄榄油、盐、黑胡椒粉,烤30分钟后直接扔进垃圾桶。”然而,在沈阳,这道曾经的“地狱食物”却摇身一变,成了街头烧烤摊上的特色美食。抹上油,撒上香料,经过炭火的洗礼,孢子甘蓝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成为了当地人的新宠。
锅包肉:从咸鲜到甜酸的味觉革命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是光绪年间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的厨师郑兴文所创。起初,这道菜是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但为了迎合俄罗斯客人的口味,郑兴文将酱汁淋到锅里,使其浸透到肉里,起名“锅爆肉”。由于俄罗斯人将“爆”发成了“包”,久而久之,“锅爆肉”就成了“锅包肉”。后来,辽宁人又在其中加入了番茄酱,让这道菜的色泽更加艳丽,滋味更加醇厚。
沈阳鸡架:从救济到美食的华丽转身
沈阳鸡架的做法多样,烤、炸、煮、拌皆是美味,是沈阳夜市和小吃摊的必点美食。关于这道美食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朝崇德年间,贝勒府厨子将鸡肉剔除后,将鸡架单独留出来,煮熟分给流浪儿童。后来改成了熏制,这便是最初的沈阳鸡架。另一种说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沈阳成为白羽鸡重点养殖区域,鸡架成了边角料。沈阳人将其熬汤做面,或凉拌食用。国企下岗潮后,工人发明了各种鸡架美食,如铁板鸡架、烤鸡架等,逐渐成为沈阳特色。
白肉血肠:千年的祭祀传承
白肉血肠,由血肠、猪肉和酸菜炖煮而成,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的起源与满族人的祭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信奉萨满教,每次祭祀都会以猪为牺牲。祭祀完毕后,将猪肉、血肠放在大锅中煮熟,按阶级分而食之,这就是最初的白肉血肠。
沈阳回头:从家庭小吃到名吃
沈阳回头,相传在光绪年间,有一户姓金的人家在沈阳北门开设了烧饼铺子。中秋佳节之际,店主将牛肉剁成肉馅,将做好的烧饼面擀成薄皮,后将牛肉折叠包进薄皮里。一位旅客品尝后觉得味道极佳,便让店主再做一盒送往馆驿,众人皆赞。店主因此生意兴隆,将此物取名为“回头”。如今,这道美食已成为沈阳八大名吃之一。
马家烧麦:回民小吃的清真风味
马家烧麦是一道回民小吃,创立于嘉庆年间,以牛肉为原料,烫面做皮,大米粉作扑粉。这样做出来的烧麦面皮光亮,柔软筋道,一咬下去,松软多汁,醇香可口,既鲜美又不粘牙。
老边饺子:从一家小店到知名品牌
老边饺子,皮薄肚饱,馅鲜味好,材料丰富,形状多样。道光八年,边福在沈阳小津桥搭棚子做饺子馆,因肉馅是煸过的,所以叫煸馅饺子。后来,人们习惯叫老边家饺子,久而久之,就成了老边饺子。解放后,第三代传人边霖将煸馅秘方贡献出来,使这道名小吃开始走向辉煌。如今,老边饺子馆已遍布多个城市,成为沈阳知名食品。
结语
沈阳,这座从三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活动的地区,因其悠久的历史逐渐演变出独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身处平原的沈阳,或许比起其他地区先天条件要更加的优渥,才会养成粗犷、豪放、火爆、热烈的习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