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路打卡:莫高窟与月牙泉探秘
重走丝路打卡:莫高窟与月牙泉探秘
近日,青海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了一场名为“重走丝绸之路,探秘千年文明”的研学之旅。来自9个国家的留学生走进甘肃敦煌,深度体验了莫高窟和月牙泉的文化魅力。在为期五天的时间里,留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在历史遗迹中体会到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这次旅程让他们收获颇丰,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莫高窟: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莫高窟,这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自公元4世纪起,这里开始了长达10个朝代、持续1000多年的开窟活动,形成了如今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宏大规模。丰富的历史遗存,不仅照见中华文明的悠久深厚,更折射出多元文明荟萃的绚烂景象。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是其最著名的艺术瑰宝。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故事、历史人物、山水风景、飞天形象等,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其中,最负盛名的敦煌飞天,就是文化交融的成果。在古印度文化中,就有以“天龙八部”中乐神“乾达婆”为代表的天人、天女形象。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飞天“飞”到了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仙人、仙女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飞天。
营建于西魏时期的莫高窟第285窟,更是多元文明融汇的集大成者。在这个被称为“万神殿”的洞窟中,佛教形象与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神灵并存,还有带有浓厚中亚、印度、波斯甚至希腊艺术印记的诸多形象。正如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所说:“来自不同文明和各种艺术元素,在同一种信仰观念的感召下,汇聚在一起,最终造就了第285窟这一交融着多种文明神祇的艺术宝库。”
1900年,王圆箓道士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一个隐秘洞窟——藏经洞。这个长宽各2米多、高约3米的方形窟室里,总共出土了超过6万件文物,包括敦煌遗书、绢画、法器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些文物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推动了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
为了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建立了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通过6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变化,还建成了多场耦合环境模拟实验室,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如今的莫高窟,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一个展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月牙泉:沙漠中的碧绿明珠
离开莫高窟,研学团队来到了距离敦煌市区约5公里的月牙泉。月牙泉位于鸣沙山的怀抱中,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被誉为“沙漠第一泉”。这处神奇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在风沙的侵蚀下依然清澈见底,不为沙所掩,堪称塞外奇观。
月牙泉的水来自地下潜流,水质清澈,甘甜可口。泉边生长着茂密的芦苇,随风摇曳,为沙漠增添了几分生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骑骆驼、滑沙,体验沙漠的乐趣,也可以在泉边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重走丝路:感受千年文明的魅力
通过这次研学之旅,留学生们不仅领略了莫高窟和月牙泉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更深刻理解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正如巴基斯坦留学生马龙所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不同文化合作的象征,让沿线地区互联互通,非常了不起。”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想要深度体验莫高窟和月牙泉的魅力,建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首先,需要提前预约莫高窟的门票,因为参观名额有限。其次,建议选择有经验的导游或参加研学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此外,敦煌的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游客需要做好防晒和保暖措施。
莫高窟和月牙泉,一为人工艺术的结晶,一为自然造化的奇迹,它们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与文明的交流。今天,当我们重走丝路,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正如青海民族大学留学生芳薇所说:“这次的旅程让我收获很多,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