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天津大学如何助力春晚古建秀
揭秘天津大学如何助力春晚古建秀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档名为《栋梁》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惊艳了全球观众。在这不到3分半钟的节目中,佛光寺东大殿、故宫太和殿等十二座中国古建筑瑰宝依次亮相,通过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呈现,让观众得以领略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
这背后,离不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鼎力支持。作为节目的学术顾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不仅提供了十二份珍贵的古建筑测绘成果,更凭借其八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为节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八十年积淀:天大建筑学院的学术实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历经八十余年的积淀,已成为国内建筑学领域的佼佼者。学院下设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等多个系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业务素质高。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并列第三,风景园林学并列第六。
学院在古建筑测绘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自上世纪40年代起,就开展了北京中轴线建筑测绘等项目,每年夏天都会组织师生进行古建筑测绘研究,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已有八十余年。学院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二维图纸和三维数字模型,更培养了一大批古建筑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
精益求精:《栋梁》节目的幕后故事
《栋梁》节目的视觉设计,以梁思成先生的古建筑测绘手稿为基础,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三维模型。为了确保节目的专业性,央视春晚团队在距离春晚42天时,就带着脚本草稿来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专家团队进行深入讨论。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朱蕾介绍,节目组对古建筑术语、比例尺度、结构构造等细节都要求有坚实的学术依据。在静帧修改过程中,学院老师甚至在一张图纸上圈出了十几处需要调整的地方,大到建筑的整体结构,小到门槛木条的长度、三角形木头的位置、屋脊上小动物的造型,都力求做到精准无误。
以佛光寺东大殿的拆解模型为例,就连屋顶上瓦的垄数这样的细节,也要一丝不差地还原。天津大学团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低空遥感等技术,为节目组提供了毫米级的测绘数据,实现了对复杂中国传统建筑的一比一还原。
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舞台呈现
在《栋梁》节目的制作中,数字化三维模型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先进的3D引擎技术,古建筑的测绘数据被转化为栩栩如生的虚拟模型,不仅能够实现精细到毫米级的还原,还能进行动态拆解展示,让观众得以欣赏到古建筑内部精妙的结构。
这种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我国在3D引擎领域的技术突破。以蓝亚盒子(LAYABOX)为代表的国产3D引擎,不仅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在兼容性和易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LayaAir引擎支持全平台发布,包括PC、APP、web、小程序以及VR全平台,为节目的跨平台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这种创新性的舞台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获得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更让中国古建筑之美得以跨越时空,展现给全世界。
结语: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央视春晚的这次合作,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古老的中国建筑得以在舞台上“活”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正如节目中所唱的“走中线,挺直脊梁,昂起头,耸立九天”,这不仅是对古建筑的赞美,更是对中国文化自信的诠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通过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技术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