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培养心理韧性,战胜负面情绪
彭凯平:培养心理韧性,战胜负面情绪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指出,负面情绪如果持续超过一周,就会产生各种生理问题。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负面情绪的产生似乎变得不可避免。那么,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战胜这些负面情绪呢?
当代社会的负面情绪:成因与新特点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经济压力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疏离,都成为负面情绪的温床。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种压力更为显著。根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在18到24岁人群中,抑郁轻度风险筛出率高达24.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年轻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发疯文学”,来应对这些负面情绪。这种表达方式以无逻辑、碎片化、用词简单但情感充沛为特征,通过自嘲、调侃和无厘头的方式,来调整情绪、维护自我边界。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常见的“我不发疯我说什么?我发疯证明我也会说话,连发疯你都要有意见?你不如把我杀了呜呜呜呜呜”等表达,虽然看似混乱,但实际上是年轻人在不确定时代的一种情绪释放方式。
彭凯平教授的解决方案:培养心理韧性
面对负面情绪的挑战,彭凯平教授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心理韧性。他认为,心理韧性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战胜困难、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心理韧性包含三个重要维度:
反弹力:就像物体受到压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在面对挫折时,能够迅速调整心态,重返正常状态。
抗压力:类似于车轮上坚韧的橡胶,具有很强的抗压性和耐磨性。在持续的压力下,能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创伤后成长(PTG):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相对,指人在经历创伤后,依靠内心的积极力量和科学方法,达到一种更积极的人生状态。
彭凯平教授指出,心理韧性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的。他提出了几个具体的方法:
打破完美主义:过度的完美主义会成为心理韧性的障碍。学会接受不完美,放下自我批评,是提升韧性的第一步。
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催产素的产生,让人感到爱、关怀和温暖。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社区活动,都能提升心理韧性。
细节管理:在心情不好时,做一些放松的呼吸练习;情绪耗损时,闻闻自然界的清香;面对挑战时,给自己做顿饭、泡壶茶。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管理,能提供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价值。
实用情绪管理技巧
除了培养心理韧性,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
认知重评: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解释来调整情绪反应。例如,将“伤心”比喻成“我的心像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一样冰冷”,这种幽默化的认知重构,有助于避免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
情绪表达:既要学会控制情绪,也要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过度的压抑或放任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建立积极习惯:通过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提升整体的心理状态。
寻求专业帮助:当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彭凯平教授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战胜负面情绪。这不仅是一种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课题。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韧性时,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充满希望。正如苏东坡在《定风波》中所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人生的风雨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