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艺术家蔡文悠出版新书《不辞而别》:一次次直面死亡,也与死亡和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艺术家蔡文悠出版新书《不辞而别》:一次次直面死亡,也与死亡和解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19A09PFE00

从2015年开始,艺术家蔡文悠因家中老人的相继离世,频繁回到泉州。在四次葬礼仪式期间,她拍下了大量照片。最终这些照片集合成册,出版成新书《不辞而别》。它不仅记录了从2015年往后起蔡文悠经历的葬礼,还有她自己对生死的思考,以及不同受访者对闽南民俗的看法和体悟。

在闽南 观生死

我不太会画画,因此我选择拍照。

我经常随手拍下身边的人和场景的快照,

捕捉当下的片刻,把我的记忆存档。

这些照片是主观的真相,研究我周围的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我对镜头前任务的感情幅度。

当我回顾自己的相片档案时,

也重新编辑了浮现在脑海中的故事与回忆。

——蔡文悠,2019

蔡文悠五岁时收到人生第一部相机。对妹妹和父母的好奇,让蔡文悠多年来持续拍照。从小跟随蔡国强工作,她也用镜头记录下各大艺术展场生态实况以及艺术家创作工作背后的另一面景象。从2012年至2015年,她担任父亲蔡国强艺术项目的摄影师,收集了许多新的故事。2019年,她呈现了第一本摄影画册,《蛇拍的鸡、虎、羊》。她为这个家庭的每个人设定了合适的位置,而把自己放在镜头之后。今年,她为她的故乡泉州拍摄了一组带有神秘色彩关于葬礼的照片。对死亡的恐惧,践行复杂葬礼仪式时的迷思,和对闽南所蕴含的独特性的好奇,促使她用相机客观地记录下周遭的一切,将定格的记忆联同自己对死亡的理解,整合为这本《不辞而别》。

自2015年起,蔡文悠数次回到她父母的故乡福建泉州,去参加已故亲人的葬礼。闽南的仪式像一出出拉开帘幕的大戏,她是观者,也是参与者。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文悠被未知笼罩,一切都是既定的安排,沉浸在逝去亲人的悲痛中的同时,一种手足无措之感也穿插期间。拍摄则是她参与葬礼的方式之一。《不辞而别》可以有多种解读——一本家庭纪念册,一本摄影集,一段未完成的探索之旅,也是文悠与死亡和解的过程。

自2015年起,蔡文悠数次回到她父母的故乡福建泉州,去参加已故亲人的葬礼。福建泉州,如同蔡文悠本人,也是一个多元的地方。据《闽南与台湾神明庙宇源流》一书记述,“在泉州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不少于6000座宫庙和500位神灵。无论你来自哪里,都能在这里找到精神的皈依。”文悠和泉州的相遇是有趣和生动的。在她的镜头下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的闽南葬礼,仪式像一出出拉开帘幕的大戏,她是观者,也是参与者。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文悠被未知笼罩,一切都是既定的安排,沉浸在逝去亲人的悲痛中的同时,一种手足无措之感也穿插期间。拍摄则是她参与葬礼的方式之一。

因为从小到达一直流动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蔡文悠在家族的葬礼仪式中既是局内人又似局外者。这种身份恰使她能够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展现闽南的葬礼,其中蕴含的人情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哲学。文悠在书中提问,“我们以纸质供品的形式为逝者提供一切我们认为会让他们感到舒适的物质财富,但如果来世是为了将人们从其现世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他们为什么要再从现世带去这些物质财富呢?为什么来世还需要纸拐杖、纸轮椅或相机的SD卡?”


燃烧纸质祭祀用品在闽南葬礼中很常见蔡文悠拍摄,收录于《不辞而别》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te editions与文悠一同采访了殡葬“一条龙”的师傅、负责超度的僧人以及闽南的民俗学家,种种个体视角与文悠的摄影作品一起构成了关于闽南葬礼的新叙事。《不辞而别》可以有多种解读——一本家庭纪念册,一本摄影集,一段未完成的探索之旅,也是文悠与死亡和解的过程。《不辞而别》由设计工作室有关设计部门负责书籍设计。通过艺术家的镜头,设计团队从葬礼仪式的物件或事件中寻找灵感,为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页排版创造出兼具闽南色彩的视觉概念。封面选用触感细腻的高阶映画,内文则选用不同颜色的纪州色纸,以反映闽南人扫墓时用五色墓纸的习俗。

葬礼的仪式流程由“一条龙”师傅把控蔡文悠拍摄,收录于《不辞而别》

本书共有一篇写作和三篇采访。《试着,接受我的死亡》是蔡文悠的一篇由感受驱使的自述。在文章中,文悠详细回溯了成长过程中对于死亡理解的变化,以及在近些年里,这种理解又是如何通过丧葬仪式以及与家人,外人的交流中被慢慢重建。在闽南地区(以及中国很多地方),人去世之后,家人通常会第一联系“一条龙”师傅——他们负责处理后事并主导安排仪式,在笼罩着悲伤情绪的家族葬礼中穿针引线。

本书将通过“一条龙”师傅阿八的视角一窥其背后的工作流程以及个人感受。除此之外,如果是信佛者过世,寻找僧人做超度则是葬礼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僧人作为助念团参与其中,为死者的最后一程诵经慰藉。来自泉州七里庵的普缘法师曾主持文悠家人的超度仪式,对于“人死后会去哪”,普缘法师以佛家的角度作出了回应。在繁冗的仪式过后,本书最后一篇是对民俗学家陈花现的采访,他为我们解释了闽南葬礼中各个环节的寓意,以及各自对应的宗教礼数和情感寄托。从闽南葬礼的演变史中,我们讨论“告别”在过去与当下的寓意,以及主流社会对于生死观的理解的变化。

在闽南,死亡的仪式是繁琐和生动的。通过本书,或许你能理解到闽南文化的独特性,并思考当下生死观为何而变。


在《不辞而别》中,蔡文悠依旧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了家庭的葬礼。起初,在参加葬礼仪式时,蔡文悠对闽南的葬礼仪式知之甚少。在书中她写道:“在这些生疏的场合中,拿起相机拍照能带给我目的感的同时也是唯一让我感到自在的事情。”

后来,蔡文悠一次又一次地直面死亡,也与死亡和解。“只要我们还在观察、参与和缅怀,祖先们的故事就还在继续。纪念逝者就是歌颂他们曾经的生活,而歌颂他们的生活就等同于庆祝我们,也就是他们后代的生活。

我其实从小到大都恐惧死亡。第一次看到遗体是在日本亲戚的葬礼上。虽然很哀伤,但同时觉得葬礼仪式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就通过拍照记录下来。后来我发现闽南葬礼和日本葬礼很不同:闽南葬礼的颜色丰富、热闹;有定制的纸瘄;也把纸扎烧给刚去世的家人,了结他们的心愿。

据我所知,很多闽南家庭对于拍摄葬礼这件事有些敏感,但因为我的家人大多从事艺术行业,所以不太介意,他们甚至觉得这是值得被记录的。在闽南葬礼现场,铜管乐队等会被邀请来表演,所以我感觉这像一场为逝去亲人举办的告别“派对”。在别的城市,葬礼可能很少在马路上举行。但在闽南,路上的车也不会觉得马路上的葬礼扰乱了他们前行的路线,这也是闽南仪式的一种魅力。

这本书里的照片大部分是用胶片机拍的,当时看不到拍了什么,直到回纽约之后,我看到洗出来的照片又重新回忆起当时的葬礼。有的胶片还提前曝光了,它们也出现了更特殊的效果。最近,我了解到在泉州公共场所烧纸的场面也越来越少见了,所以这更值得我去记录。我想通过这本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记录完整葬礼仪式的《不辞而别》,和大家分享我的体验。”

有一个比较好奇的问题,为什么这本书叫“不辞而别”?

文悠:“不辞而别”这四个字在当时我写文章的时候就想到了。闽南人到葬礼结束的时候,大家分开时不能互相告别。因为这个仪式是和去世的人告别的,如果跟还在世的人告别会不吉利,所以我当时就想到英文有一个词叫:Irish exit,指的是要离开一个派对不跟别人说拜拜,这跟闽南人葬礼结束时也不说拜拜的意思很相似。

你拍照的时候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这场葬礼,可能导致你没有办法那么完全沉浸到仪式里,会有可惜的感觉吗?

文悠:参加葬礼是很悲伤的一个过程,但对我来说,拍照在某种程度上帮我抽离了出来,让我成为葬礼中一个工作者的角色。同时在现场通过摄影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了解葬礼仪式和死亡。做这本书也让我逐渐直面死亡,直面葬礼。

很多人看了这本书都表示自己有过拍摄的冲动,但都遭到家人的阻止。文悠在拍摄的时候有过什么阻碍吗?

文悠:我在拍摄的时候会变成一个旁观的角色,记录家庭在做葬礼的过程,同时就不用那么投入进去,在葬礼里面给自己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是现在的这本书,它让我能够慢慢地去思考和消化。我的家人也会看这本书,一起纪念我们的长辈。

我没有遇到过太多阻碍。因为我家人是属于艺术背景的,所以大家都喜欢记录,做档案和收藏。我一直在拍照,但是有时候去到一个现场,当地的远亲或者像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觉得不适合。最后一个葬礼是在疫情期间,很多家人都不能回国,当时就有线上葬礼——用微信视频直播葬礼,书里面也有一些截图。我们家在做墓地风水的时候,我刚好在外面买菜,我就在一个超市里面看着他们做仪式。这也是一种现代形式和语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