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霓虹灯展:传统与现代的光影对话
深水埗霓虹灯展:传统与现代的光影对话
2024年12月,一场别具特色的展览在深水埗通州街269号天桥底悄然开幕。这场名为“Ne-on-Ne-on@Sham Shui Po”的展览,由PMQ元创方主办,通过创新的多媒体编程投影技术,重新诠释了香港经典的霓虹灯文化。
展览的策展团队“街招”自2017年起就致力于香港霓虹灯和招牌文化的保育工作。他们将模块化的霓虹灯系统扩展为可编程的霓虹灯柱,有格式地安排在大型阶梯式舞台上。更特别的是,展览邀请了媒体艺术家兼电子音乐人蔡世豪进行跨界合作,通过舞台灯光控制和投影技术,将天桥底打造成一个动态的多媒体平台。
香港的霓虹灯文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闪耀的灯牌不仅是商家吸引顾客的工具,更成为了香港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从繁华的中环到市井的深水埗,霓虹灯招牌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讲述着香港的商业繁荣和都市魅力。它们采用传统的中文书法字体,如楷书或隶书,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的霓虹灯招牌因年久失修而被拆除,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担忧。深水埗作为香港最早发展区域之一,见证了这一文化变迁的全过程。近年来,深水埗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旧工厂大厦被改造为艺术工作室,老式公屋变身青年旅舍,文艺气息与市井生活在这里和谐共存。
“Ne-on-Ne-on@Sham Shui Po”展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艺术展览,更是一次对香港霓虹灯文化的重新定义。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展览让这些即将消失的城市符号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策划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包括城市速画夜间写生团、策展人导赏团等,让公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正如策展人Ken Fung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定义霓虹灯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并使其成为连接社区与文化记忆的重要纽带。”
深水埗的这场霓虹灯展,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更是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思考。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快速现代化的今天,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符号,仍然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继续照亮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