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尺道”到“高速平原”:贵州交通的千年跨越
从“五尺道”到“高速平原”:贵州交通的千年跨越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500多年前,被贬贵州的王阳明在《瘗旅文》中,用这样的诗句描绘了贵州交通的艰难。那时的贵州,崇山峻岭间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五尺道”,连接着中原与西南边陲。
这条被称为“五尺道”的古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官修道路,始于战国时期,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它从四川宜宾出发,渡过金沙江,终点到达云南昭通,全长1000多里。因道路宽度仅有五尺,故得此名。秦朝统一后,将军常安对五尺道进行了修缮和延伸,使之成为连接云贵高原的重要通道。汉武帝时期,将军唐蒙继续修缮五尺道,将其改名为夜郎道。唐代韦皋又对道路进行整修,并向西南延伸,使之成为“蜀身毒道”的一部分,连接起缅甸和印度。
时光荏苒,500多年后的今天,贵州的交通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五尺道”早已被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所取代。贵州,这个曾经的“地无三里平”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速平原”。
截至2023年底,贵州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68公里,位居全国第五,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从沪昆高速到兰海高速,从银百高速到厦蓉高速,一条条高速公路如巨龙般穿行在崇山峻岭间,将贵州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这些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更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在铁路建设方面,贵州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4年,贵广高铁的开通运营,标志着贵州正式迈入高铁时代。随后,沪昆高铁、渝贵铁路、成贵高铁等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十”字形高铁骨架。目前,贵州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1600公里,贵阳至广州最快仅需4小时,至上海最快仅需8小时,至北京最快仅需10小时。这些高铁线路的开通,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航空方面,贵州已建成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遵义新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等11个民用机场,形成了“一枢十支”的航空布局。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更是跻身千万级枢纽机场,航线网络覆盖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
水运方面,贵州充分利用乌江、赤水河等水系资源,建设了多个港口码头,实现了与长江黄金水道的对接。2022年,随着乌江航道的复航,贵州的水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区域物流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五尺道”到“高速平原”,贵州交通的变迁见证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更体现了贵州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如今的贵州,已经从曾经的交通末梢,变成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将继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