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城:一座承载三千年记忆的城市地标
祭城:一座承载三千年记忆的城市地标
在郑州地铁5号线,有一个独特的站点——祭城站。每当报站声响起,不少外地乘客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祭”字在这里读作“zhà”?这个特殊的读音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三千年的历史传奇。
从祭祀之地到城市地标
祭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据《祭城镇志》记载,当时一位负责祭祀的官员因忠于商王而被封赏建国,因受封者为主管祭祀的官员,国名被称为祭国。《史记》记载,西周“三监之乱”后,因周公旦平乱有功,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八子于祭,爵位为伯爵,因此祭国的都城也叫“祭伯城”。
“祭伯城”具体在哪呢?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公曾来过祭伯国,泛舟于蒲田泽。1984年,河南省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掩埋于地下的祭伯城遗址,并探出城圈、护城河、夯土基址等文物遗迹。有关专家根据现在的祭城镇地名、地理位置及取得的钻探资料分析,这里就是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祭伯城。
名称演变与文化传承
前722年,郑国崛起,灭亡了祭国,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为姓,也许是考虑到“祭”有“祭祀”的意思,他们便将读音改为“祭(zhài)”。因此,春秋时期,当地便逐渐被称为祭(zhài)伯城。此后当地一直沿用这个称谓。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侵,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人员交流也较为频繁,不少外地的民众迁来定居。新居民来后,由于口音的不同,祭(zhài)伯城的读音逐渐演变为祭(zhà)伯城,简称为祭(zhà)城,这个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现代保护与传承
2015年10月,为纪念祭伯城古老的历史,兼具历史文化内涵与自然风光的郑州郑东新区祭伯城遗址公园正式开工奠基;2019年开通的郑州地铁5号线,考虑到当地市民的情感和历史,设立了“祭城站”……这些举措都在提醒着人们,祭城的历史并未远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现代生活。
正如祭伯城遗址公园中巨石上雕刻的《祭伯城记》所写:“今日祭伯之城,地处郑州中兴之地,一座新城矗然而立,展古老王都之新颜,挚未来中原之旗帜,楼宇入云,纵横天衡,水清气爽,花红树绿,一派万千气象。西周古城涅槃重生,灿烂文明再谱华章,民族传承根深叶茂,激励后辈再创辉煌。”
文化记忆与现代生活
祭城改造以后,之前传统仍旧保留了下来,每逢农历的重要日子,心怡路、盛和街、畅和街、庙张街就是主会场,来赶会的大爷大妈热热闹闹地挑选着商品,充满了烟花气。从祭城镇到祭城社区,现在的祭城一片工整的楼房,繁荣的街铺、整洁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安逸的市民……都在展示着这个千年古村镇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