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冬,电动车续航大挑战!
东北寒冬,电动车续航大挑战!
随着冬季的到来,东北地区的极端低温给电动车的使用带来了严峻考验。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电动车面临着续航里程大幅缩减、充电效率降低、使用体验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然而,这并没有阻挡电动车在东北地区的普及步伐。本文将深入探讨东北寒冬下电动车的使用现状、技术突破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低温环境下的续航挑战
低温对电动车电池性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美国数据研究公司Recurrent的统计显示,电池包温度过低会导致电动车平均至少损失30%的续航里程。在东北地区,这种影响更为显著。例如,在“懂车帝”于黑河进行的冬测中,仅有一款纯电SUV的续航达成率超过五成,而纯电轿车的最高续航达成率仅为49.5%。
除了电池性能下降,冬季用车的额外电能消耗也进一步加剧了续航问题。热管理系统需要先给电池进行加热,保证电池“舒服”地工作。同样在低温下充电时,也要先给电池预热。此外,暖气是妥妥的电老虎。电车不像油车那样,可以利用内燃机产生的废热(循环后到散热片后给车内吹暖风),而是依靠电池供暖。有数据表明,电车在低温开暖风空调,续航平均会有40%的下降。
轮胎遇冷也不那么有弹性了。硬邦邦的轮胎滚动阻力变大,根据研究,这会让车整体续航再减少12%。甚至,风都能来坑你一把。冷空气密度变大,车辆整体收到的风阻也会增加。据测试,在-7°C时,风阻比常温增加10%左右,悄悄偷走你2%的续航。
东北电动车市场现状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电动车在东北地区的普及率仍在快速增长。以哈尔滨为例,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较2022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下,东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甚至超过100%,但市场份额仅有5.1%。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2023年,东三省的公共充电桩增量总和不到全国的3%。为应对这一挑战,辽宁和吉林两省计划到2025年分别建设超过5万个和1万个充电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车需求。
技术突破与创新
面对低温挑战,各大车企纷纷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比亚迪的“脉冲自加热技术”通过向电池内部发射高频脉冲电流,活跃电解质,利用电池自身内阻产生热量,避免外部加热元件可能带来的能源损失和加热不均匀问题。
小米则采用“双模热泵”技术,一个主热泵从车外面搬运空气里的热量,另一个间接热泵不仅能从车外面搬热量,还能把三电系统中的废热统一回收。理想ONE针对采用了“双层流空调箱”设计,对空调进气结构进行上下分层。上半部分空间跑外循环,引入适量外部新鲜空气,同时解决玻璃起雾问题。下半部分空间跑内循环,用更少能量消耗维持人体温暖。Model Y 上首次采用了“八通阀”,将电池、电机、空调等多个热管理回路整合在一起,实现了更高的系统集成度。
在电池技术方面,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和神行超充电池都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这些新型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值得期待。
用户使用体验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电动车在东北地区的使用体验正在逐步改善。以哈尔滨为例,市区内基本实现3公里内找到快充桩,特斯拉的超充桩也足够使用。中石化加油站也开始新建快充充电位,进一步提升了充电便利性。
从经济性角度来看,电动车的优势依然明显。即使在零下30多度、续航打折的情况下,电动车的出行成本也只需约0.4元/公里,远低于燃油车。出租车司机老纪表示,换成电动车后,每天能省下近3000元的用车成本。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动车在东北地区的使用环境将得到持续改善。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低温性能问题,而更智能的热管理系统将有效提升车辆在极端天气下的表现。
从市场趋势来看,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虽然目前东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仍以插电混动车型为主,但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正在稳步增长。随着更多适合低温环境的车型推出,这一趋势有望加速。
总结来看,东北寒冬确实给电动车带来了严峻考验,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挑战正在逐步被克服。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发展,电动车在东北地区的普及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