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最新巡护成果大揭秘!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最新巡护成果大揭秘!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横穿龙门山脉,跨越数条地震断裂带,地形复杂险峻,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自2020年开始,绵竹片区已经陆续拍摄到了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斑羚、血雉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抚育幼崽的活动影像。野生动物世界不断“添丁”,反映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生态环境良好,野生动物在那里得以繁衍生息,这是多年来绵竹生态保护与栖息地恢复工作的成效反映,更是绵竹片区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壮大的有力见证。
大熊猫:肚皮当摇篮哄娃 带幼崽学习各项生存技能
2020年5月,在广济镇三江村大山深处,峰峦叠嶂,郁郁葱葱,两只可爱的野生大熊猫出现在红外相机的镜头里。其中一只露出了肥硕的屁股,在连片的竹林中悠然散步,另一只则紧随其后,步伐稳健,憨态可掬的模样惹人怜爱。这是绵竹片区首次拍摄到野生大熊猫“母子同框”的活动影像。
“刚出生的熊猫幼崽非常娇小柔弱,需要母亲的呵护和照顾。熊猫妈妈会用自己的身体将熊猫幼崽包裹起来,形成一个温暖的小窝,用自己的肚皮当摇篮哄娃。”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副站长林丽红介绍,野生大熊猫幼崽通常会在1岁半至2岁左右离开母亲单独生活。在母子共同生活期间,大熊猫妈妈要带幼崽学习各项生存技能,为幼崽独自生活奠定基础。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自2019年以来,绵竹片区已经连续6年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结合前几次拍摄到的“亚成体肛周腺行为标记”“抬头打望”等监测视频和图片资料,再次证明绵竹片区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熊猫种群等在有效繁衍和发展。
巡护成果: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增长
2024年,绵竹片区的红外相机记录了多个物种的繁殖活动。5月拍摄到川金丝猴群抚育幼崽的场景,展现了猴群成员间的互助行为。11月,羚牛群带幼崽活动的影像显示,羚牛幼崽在成年个体的保护下健康成长。此外,斑羚、亚洲黑熊、藏酋猴等多种野生动物的育幼活动也被记录在案。
这些影像资料不仅展示了野生动物的自然生活状态,也反映了绵竹片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目前,该区域已知有5只野生大熊猫,以及其他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最新进展:巡护能力全面提升
2025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作。1月21日,管理总站组织了巡护技能提升培训,邀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员齐敦武博士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内容涵盖野生动物保护、巡护技能规范、野外调查方法、红外相机应用及森林防火等全方位知识。
同时,绵竹片区更新了标识标牌系统,包括道路交通指示、入园指引、科普宣教及防火宣传等标识。特别是在广济镇玄郎村入口社区,设置了融合“绵竹、年画、大熊猫、青山白云、森林”等元素的特色标识物,将大熊猫生境与当地文化巧妙结合。
1月22日,张旺局长带队对唐家河片区进行巡林工作,并慰问一线管护人员,确保春节期间生态安全。
未来展望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通过持续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监测,已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安居之所。未来,随着巡护能力的提升和科研监测的深入,这片土地将继续为大熊猫及其他珍稀物种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