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六送穷鬼,你准备好了吗?
大年初六送穷鬼,你准备好了吗?
大年初六,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马日”,也是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日子。这一天,家中的妇女会把初五前的垃圾装入袋中扔出去,寓意着送走穷神,迎来好运。这个习俗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成为了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
送穷的具体做法
送穷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都是要将积攒的垃圾清理出门,象征着送走贫穷。最简单的方式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更讲究一些的,则要用纸剪一个小人(穷媳妇)送走,甚至还要让她背个装了垃圾的纸袋送在门外。
在一些地方,送穷时不仅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例如,有的地方会用芭蕉船送穷,或者在门外焚烧用纸做的“扫晴娘”、“五穷妇”等纸人。
送穷的禁忌与讲究
送穷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也有很多讲究和禁忌。比如,从大年初一到初五,家里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所有的垃圾都要积攒到初六这一天一起清理。这是因为传统民俗认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够聚财,否则就倒了"福气"。
此外,送穷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垃圾不能随意乱扔,而是要放在特定的地方,通常是路口或河边。有的地方还会在垃圾上盖上煎饼,或者放一些食物,象征着给穷鬼准备的干粮。
送穷的历史渊源
送穷之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送穷的文化内涵
送穷习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民俗活动,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通过送穷,人们表达了对贫穷的厌恶和对富裕的渴望,同时也寄托了对家庭和睦、事业兴旺的美好祝愿。
在现代社会,虽然送穷的具体形式可能已经简化,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纳祥的传统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