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老年人被保健品坑?这份防骗指南请收好
如何避免老年人被保健品坑?这份防骗指南请收好
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某旅行社通过组织老年人旅游,安排所谓的“健康讲座”和“专家义诊”,向30余名老年人推销铁皮石斛、熊胆粉等保健品,涉案金额高达36.58万元。最终,两名主犯因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10万元。
这起案件揭示了当前老年人在保健品消费中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保健品市场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滋生了诸多欺诈行为。如何避免老年人被保健品坑骗,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被保健品坑骗?
健康焦虑: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健康问题日益关注,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通过夸大产品功效来吸引老年人购买。
信息不对称: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对保健品的科学认知不足,难以辨别真伪。而骗子往往通过专业术语和看似权威的讲解来迷惑他们。
孤独感和从众心理:许多老年人缺乏子女陪伴,容易受到群体影响。骗子通过组织集体活动、营造“大家都在买”的氛围,促使老年人跟风购买。
维权意识薄弱:即使发现上当受骗,许多老年人碍于面子或担心子女责怪,往往选择沉默,这进一步助长了骗子的气焰。
如何科学选购保健品?
明确需求:老年人在选购保健品前,应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明确是否需要补充特定营养素。
查看资质:正规的保健品应具备“蓝帽子”标识和批准文号。购买时要仔细检查产品包装上的相关信息,确保其合法合规。
理性对待宣传:不要轻信“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等夸大其词的宣传。任何声称能治疗疾病的保健品都值得怀疑,因为保健品的本质是补充营养,而非治病。
关注成分和剂量:仔细阅读产品成分表,了解其主要功效成分及含量。同时要注意剂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不良反应。
选择正规渠道:建议通过大型连锁药店、知名电商平台等正规渠道购买,避免在街头巷尾的临时摊点或不明网站购物。
实用防坑技巧
警惕“免费午餐”:面对“免费体检”“免费旅游”“赠送礼品”等诱惑,要保持清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往往是骗子的诱饵。
核实身份:对于自称“专家”“教授”的人,要多方核实其真实身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向相关机构咨询等方式,避免被假冒身份的人欺骗。
保存证据: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索要并保留好发票、收据等购物凭证。如果可能,还应录音录像,保存营销人员的宣传资料,以便日后维权。
多与家人沟通: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前,最好先与子女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信任和理解,共同守护老年人的健康和财产安全。
维权途径
一旦发现上当受骗,老年人及其家人应立即采取行动,维护自身权益: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可以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当地消费者协会官网进行投诉。
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如果发现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寻求法律援助:在必要时,可以向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媒体曝光:对于影响较大的诈骗案件,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
温馨提醒
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保健品只能起到补充营养的作用,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
均衡饮食是根本: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是维持健康的基础。
适度运动很重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避免过度焦虑和孤独感。
提高防骗意识:通过观看防骗宣传片、参加社区讲座等方式,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老年人的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子女要多关心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保健观念;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保健品诈骗行为;社区和媒体也要积极普及科学保健知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