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传播新趋势:你了解吗?
HIV传播新趋势:你了解吗?
2023年,全球仍有39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130万为新感染者,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终结艾滋病之路》报告中,虽然展示了全球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但也明确指出,要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仍面临巨大挑战。
在中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当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经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重点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吕繁指出,我国新增HIV感染者呈现“两头翘”趋势,即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感染者的比例增加,且性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这一趋势在特定人群中尤为明显。例如,男男性行为者(MSM)群体的感染率持续上升,从2010年到2022年,这一群体中新增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激增了85%。同时,青年学生群体的感染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与性教育普及不足、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正在积极推广新的预防措施。其中,艾滋病病毒暴露后预防(PEP)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干预手段,已在全国31个省份的924家门诊推广实施。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HIV暴露后预防门诊点信息一览表》显示,这些门诊点覆盖范围广泛,为高风险人群提供了及时的暴露后预防服务。
此外,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干预也在不断加强。例如,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自2016年举办以来,已辐射合作高校6320所,参赛大学生累计达1742.1万人次,有效提升了青年学生的防艾意识和知识水平。
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要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包括:
- 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 推广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措施,减少高危性行为
- 扩大暴露后预防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可及性
- 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促进检测和治疗
- 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疫苗和治愈方法的研发
艾滋病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才能最终战胜这一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